热门关注
三阴交穴 足三里穴 涌泉穴 太溪穴 太冲穴 迎香穴 肾俞穴 血海穴 关元穴 风池穴 中脘穴 阴陵泉穴 肩井穴
人体穴位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偏方大全 > 中医保健偏方

胃痛·脾胃虚寒证有什么症状?吃什么好得快?

时间:2023-08-07 10:49:01   来源:人体穴位网  作者:www.xuewei360.com
答:

胃痛·脾胃虚寒证(stomachache with syndrome of deficient cold of spleen and stomach[1])是指脾胃阳虚,虚寒内生,以腹胀,食少,胃脘隐隐作痛,绵绵不断,喜温喜按,畏寒肢冷,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润,脉沉迟无力等为常见症的胃痛证候[2]

胃痛·脾胃虚寒证常见以下症状:

患者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纳差,神疲乏力,甚则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3][4]

这是脾胃虚弱,寒邪乘脾的表现:脾胃虚寒,病属正虚,故胃痛隐隐。寒得温而散,气得按而行,所以喜温喜按。脾虚中寒,水不运化而上逆,故泛吐清水。脾胃虚寒,则受纳运化失常,故食纳较差。胃虚得食,则产热助正以抗邪,所以进食痛止。脾主肌肉而健运四旁,中阳不振,则健运无权,肌肉筋脉皆失其温养,所以疲乏手足不温。脾虚生湿下渗汤间,故大便溏薄。舌淡脉虚弱或迟缓,皆为脾胃虚寒,中气不足之象。辨证以胃痛隐隐,喜温喜按为其特点。[3][4]

胃痛·脾胃虚寒证治宜温中健脾[3]

胃痛·脾胃虚寒证患者常吃黄芪肉桂、炙甘草大枣、饴糖、干姜等好得快[4]

建议胃痛·脾胃虚寒证患者使用以下食疗方进行食疗:

1.姜枣饮(《百病饮食自疗》):干姜5~10g,红枣10枚,饴糖30g。干姜、红枣共煮取汁,调入饴糖稍煮。日分2次饮服。[4]

2.高良姜粥(《饮膳正要》):高良姜15g,粳米50g。先煎良姜,去渣取汁,后下米煮粥,空腹食。[4]

3.黄芪建中汤加减(《疾病的食疗与验方》):炙黄芪18~24g,桂枝6~9g,白芍12g,甘草6g,瓦楞子15g,饴糖2~3匙。先水煎瓦楞子,后入余药,煎好取汁,放入饴糖溶化服。日1剂。[4]

4. 白胡椒煲猪肚:猪肚1个,白胡椒15克(打碎放猪肚内),把猪肚两端用线扎紧,加适量水煲至猪肚烂熟,调味分次服食。适用于虚寒胃痛。

胃痛(gastralgia[5]、stomachache[1])为病证名[6]。是指以胃脘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5]。由于痛处近心窝部,所以古时亦称心下痛或心痛[7],但与真心痛有显著区别。胃痛亦称胃脘痛[8]、心下痛[9],心痛[9]等 。

《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胃病者,腹膜胀,胃脘当心而痛。”《外台秘要·心痛方》说:“足阳明为胃之经,气虚逆乘心而痛,其状腹胀归于心而痛甚。谓之胃心痛也。”这里的心痛都是指胃脘痛。在《伤寒论》中所谓的心下痞,按之濡,或心下痞,按之痛等,实皆指胃部而言。古方九种心痛之说,亦多指胃痛而言。为此,古代文献多把属于胃脘痛的心痛和属于心经本身病变的心痛混为一谈。后世医家,根据各自的实践经验,对胃痛与心痛,有了明确的区分。《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曰:“或问丹溪言痛即胃脘痛然乎?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者哉?”《医学正传·胃脘痛》也说:“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

胃痛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胃和十二指肠炎症、胃溃疡、胃痉挛等疾病[10]。急性胃炎[7]、慢性胃炎[7]、消化系溃疡[7]、胃肠神经官能症[7]、胃粘膜脱垂等引起的胃脘疼痛属中医“胃痛”范畴。

详见胃痛条。

查看评论

标签: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上一篇:胃痛患者吃什么好?     下一篇:返回列表

评论:胃痛·脾胃虚寒证有什么症状?吃什么好得快?

首页 | 高级搜索 | 联系我们 | 信息反馈 | 网站地图 | 返回顶部 | RSS订阅

Copyright © 2012 - www.xuewei36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人体穴位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