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推正顶法
由于理法和排法在初级部分已详细介绍,故在此只介绍其余的28种手法。
推法的手法操作、施术要领和作用详见本书第四章第一节。现介绍推法的手法应用。
1.体位受术者坐位,术者站于体侧。
2.手法操作术者以拇指腹自素穴起沿头正中线经印堂、神庭、百会、强问推到哑门穴止,反复操作数次(如图12-1)。
3.要领沿经穴位应配合点按。
4.作用安神宁志,平肝熄风。
二、推上腹法
1.体位仰卧位,术者站其头前。
2.手法操作术者以两拇指对置鸠尾穴处经上、中、下脘直推到水分穴上,反复直推数次(如图12-2)。
3.手法要领 以拇指腹着力下推,两手用力应均匀一致。以能耐受为度。本法亦可用双掌交叉重叠,以大鱼际及掌根部进行推动,推动力更加沉稳着实,覆盖面亦大。
4.作用调中健脾,和胃降逆。
三、推下腹法
1.体位仰卧位,术者坐或站其头前。
2.手法操作术者以两手拇指掌侧,对置脐下阴交穴,余指分置腹部西侧,自上向下逐步推动,经过石门、关元、中枢到曲骨穴止,反复操作数次(如图12-2)。
3.手法要领 下腹部手法应比上腹部为轻,耻骨联合上方用力宜轻柔。
4.作用清利湿热,培元益气。
四、推背法
1.体位俯卧位,两手握拳置锁骨下方,术者站其头前。
2.手法操作术者以两拇指掌侧对置在大杼穴的高度,自上向下沿脊柱两侧推动到大肠俞,反复操作数次(如图12-3)。
3.要领术时沿脊椎两侧直线推移。推时两手用力要均匀一致,皮肤不应有皱折。背部用力大于腰部,以皮肤微红为度。术时局部发胀,有沉重感。术后局部发热轻松。
4.作用宣热疏风,行气通络。
五、推手三阳法
1.体位坐位或卧位。
2.操作术者以两手拇指对置于肩部,余指扶定两侧臂部。分别按太阳、少阳、阳明经脉的顺序依次由肩部沿经推到肘部、腕部,每经各推5~7遍。
3.要领两拇指均匀用力推动,推三阳经的起止穴及沿经穴位可配合按法。推三阳经用力比推三阴经为重。术时有酸、胀感。术后局部温热,上肢轻松有力。
4.作用疏通手三阳经脉。
六、推手三阴法
1.体位坐位或卧位。
2.操作术者以两手拇指对置于肩部,余指置肩两侧扶定上肢。分别按太阴、厥阴。少阴三经脉的顺序依次由肩腋部沿经推至肘部至腕部,每经各推5~7遍。
3.要领推三伪经用力轻于推三阳经。沿经穴位可配合按法。推时上臂与前臂应平放成一直线。两指用力要均匀,以皮肤微红为度。术时有微酸、胀感,局部有紧压感。按穴位时有麻胀感。术后局部温热,轻松。
4.作用通经活血,化瘀止痛,理气和胃,镇静安神。
七、推股外侧法
1.体位 侧卧位。受术侧下肢屈曲,股外侧向上平放床上。
2.操作 术者以两手拇指掌侧对置于环跳穴处,自上向下经过风市、阳关、阳陵泉、外丘、光明、悬钟到丘墟穴止,反复推动数次(如图,12-4)。
3.要领 推经穴位时,应配合点按,风市、阳陵泉、悬钟穴应施用长按法。术时有酸、麻胀感及放射性温热感。术后下肢温热有力。
4.作用 疏散风邪,通络止痛。
八、推股后法
1.体位 俯卧位,踝下加垫。
2.操作 术者以两手拇指掌侧,对置于承扶穴处,自上向下沿股后正中线经殷门、委中、承山到足跟,反复推动数次。
3.要领 推动时用力要均匀一致。推经穴位处时,用力稍重,以能耐受为度。术时有酸、麻、胀及放射性温热,术后下肢轻松有力。
4.作用 疏筋活络,强健腰腿。
九、推运股外侧法
1.体位 仰卧位。
2.操作 术者以双手掌根部着力于两股外侧,上下反复推运,推而前行,运而拉回,持续推运数次(如12-5)。
3.要领 操作中应适当增加压力,要持续推,缓慢运。推运中用力宜均匀,不可忽快忽慢。避免搓、擦动作。
4.作用 疏通血脉,调和气血,祛郁行滞温通经络,理气行血。
十、推全腹法
1.体位 仰卧位。
2.操作 术者双手重叠,以大鱼际和掌根部着力于腹部,自上腹部推至下腹部。先中间后两边依次推遍全腹,反复操作数次。
3.要领 双手用力要均匀,先中间后两边依次全腹推遍,镌术中可闻及胃及肠被推动后出现的漉漉水声,及尿意频频。
4.作用 调和肠胃,除湿利水,通便导滞。
(查看评论) |
Copyright © 2012 - www.xuewei36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人体穴位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