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病证属中医内科范畴。其内容包括:黄疸、胁痛、胆胀、鼓胀。肝胆病证的基本病机为肝失疏泄,胆失通降。防治肝胆病证,应避免强烈的精神刺激,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解除不必要的顾虑,安心静养;避免过食肥甘,尤其要避免坎酒过度,黄疽、鼓胀患者更应禁酒;食盐有凝涩之弊,鼓胀病人,应限制食盐的摄入,给予低盐饮食,尿量减少时,则给予无盐饮食。
性质
主疏泄,性刚强
学科
医学
目录
1主要证候及特征
2病机述要
3治疗要点
4肝胆脾胃证的辨别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证候及特征
肝位于右胁,主疏泄,性刚强,喜条达而恶抑郁;又主藏血,具贮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开窍于目。肝病常见的证候有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阴不足、肝血亏虚、瘀血阻络等。胆为六腑之一,内寄相火、因其内藏精汁,又称奇恒之腑,其气以通降为顺,有助胃腐熟水谷之功。胆病常见的证候有胆腑郁热、胆腑气滞、胆内结石等。胆附于肝,与肝相表里,胆管起源于肝,胆液为肝之余气,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通,所以胆的病变与肝密切相关,胆病可以及肝,·肝病可以及胆,可致肝胆同病,发为肝胆气郁、肝胆湿热等证。肝胆证候以实证多见。肝木疏土,肝随脾升,胆随胃降,肝木生于肾水,长于脾土,故肝胆病与脾、胃、肾等脏腑关系密切,临床证候如肝脾不调、肝肾阴虚、胆胃郁热等即属之。现将肝胆主要证候分述如下。
·肝气郁结
1.主要脉症情志抑郁,胸胁或少腹胀闷窜痛,善太息,得嗳气则舒,或见梅核气,或见瘿瘤,妇女可见乳房胀痛,月经不调,苔薄白,脉弦。
2.证候特征本证特征有两个方面:一是有情志不遂史和情志抑郁症状;二是有两胁及肝经循行部位胀闷窜痛的气滞证候。
·肝火上炎
1.主要脉症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胁肋灼痛,面红目赤,头晕胀痛,耳鸣如潮,便秘尿黄,或见吐血、衄血,舌红苔黄,脉弦数。·
2.证候特征该证以急躁易怒,胁肋灼痛及火性炎上的面红目赤等肝经实热证候为特征。
·肝阴不足
1.主要脉症胁肋隐痛或有灼热感,劳累则加重,头晕耳鸣,两目干涩,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2.证候特征本证以胁肋隐痛,目干口干,五心烦热等肝阴虚或兼内热的证候为特征。
·肝血亏虚
1.主要脉症胁肋隐痛,头晕目眩,两目于涩,手足麻木,妇女月经不调甚至闭经,面色不华,眼睑唇舌色淡,脉弦细。
2.证候特征以胁肋隐痛,面色不华,眼睑唇舌色淡等肝血虚证候为特征。本证与肝阴不足不同,肝阴不足常兼内热,而本证则常兼气虚。
·肝胆湿热
1.主要脉症胁肋胀痛灼热,脘腹胀满,厌食油腻,或进食油腻食物病情则加重,口苦泛恶,大便溏垢,小便短赤,或有黄疽,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2.证候特征本证以胁痛,脘腹胀闷,厌油口苦,苔黄腻等肝胆湿热证为特征。
·瘀血阻络
1.主要脉症胁肋刺痛,痛处固定而拒按,胁下积块,面色晦暗,或头颈胸臂等处可见红点赤缕,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2.证候特征瘀血阻络证以胁肋刺痛,痛处固定而拒按,胁下积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等肝胆瘀血病变为特征。
折叠编辑本段病机述要
常见的病机类型有:
1.肝郁气滞情志不遂,郁怒恚怒伤肝,导致肝失疏泄,肝郁气滞,进而可病及于胆,肝胆疏泄无权,形成肝胆气滞,而成胁痛、胆胀等肝胆病证。
2.肝火上炎肝郁气滞,久郁化火,火热燔灼,气滞火灼于肝胆,而成胁痛等病证。
3.肝阴不足素体阴液不足,·或久病耗伤,或肾水不足,水不涵木,或肝郁化火,火盛伤阴,以致肝阴不足,肝失所养,而成胁痛、鼓胀等病证。
4.肝血亏虚或久病体弱,或慢性失血,或思虑劳倦,脾伤失运,气血生化不足,以致肝血亏虚,引起胁痛等病证。
5.肝热湿热侵袭,注于肝胆,或恣食肥甘厚味,或偏嗜醇酒辛辣,生湿蕴热,湿热熏蒸,致使肝胆失于疏泄,胆液不循常道,而成胁痛、黄疽、鼓胀等病证。
6.瘀血阻络肝病迁延,久病人络,或气郁日久,气滞血瘀,或跌仆闪挫,致使瘀血阻于肝胆,形成胁痛、黄疸、鼓胀等病证。
折叠编辑本段治疗要点
1.肝病多实,多气滞,多郁火,多血瘀,所以治疗肝病宜疏肝理气,清肝泻火,活血化瘀,着重祛邪,祛邪即可保肝。应注意疏肝理气不可过用香燥,以防伤阴;清肝泄火不可过用苦寒,以防损伤脾胃;活血化瘀宜兼用疏肝理气,以增活血之力。
2.肝病之虚,一般分为阴虚和血虚。血虚宜补养气血,阴虚宜滋阴或兼降火。
3.胆病多实,多气郁,多胆郁,多结石,所以治疗胆病宜理气,利胆,排石。胆从肝治,治胆应合用疏肝之法。胆腑宜通,胆随胃降,其利胆排石可合用和降通腑之法。
4.肝胆同病多湿热,治宜清热利湿,疏肝利胆;若为疫毒挟湿热内侵,肝胆同病,治宜清热解毒,清热利湿,应适当配伍疏肝利胆,通腑化瘀之品。
5.肝胆与脾胃肾关系密切,在治疗肝胆病的同时,应兼顾相关脏腑。如肝郁脾虚,治宜疏肝调脾;肝肾阴虚,治宜滋养肝肾;肝胃不和,治宜疏肝和胃降逆等等。
折叠编辑本段肝胆脾胃证的辨别
肝胆脾胃在五行上分属阴木、阳木、阴土、阳土、木土两脏腑在生理方面维持着正常协调的关系,但在病理情况下这种协调关系变为不和、可能出现 一系列的病症,即肝郁脾壅、肝郁脾湿、肝郁脾虚、肝气犯胃、肝气乘脾、脾虚肝乘、脾湿肝郁、脾塑肝郁、肝脾两虚等九个证。
首先应明了的什么是肝郁?什么是肝气?秦伯未在《谦斋医学讲稿》中指出:"肝气郁结与一般肝气证恰恰相反,肝气证是作用太强、疏泄太过、故其性横逆;肝气郁结是作用不及、疏泄无能、故其性消沉。"任应秋在《向证点滴》中也指出:"有的是因为肝气虚而力不能舒,有的是因为肝气郁而力不得舒"。可见肝气,正常应具有疏泄功能,这正是秦伯未指出的"肝脏以气为用"的生理功能。这种正常水平的疏泄作用即五行中说的"木克土"。如因某种病理原因导致肝气过旺,疏泄太过、便形成了"肝乘脾(胃)"的病理状态,即上述"肝气犯胃"、"肝气乘脾"的病机。这是原发于肝而继发于脾胃的两个证。反之,由于脾虚或胃弱,也可导致肝气来乘,就叫做"脾(胃)虚肝乘"。两者都是"木克土"正常生理关系破坏,变成"木乘土"的病理状态。
如果在某种致病因素作用下,肝气疏泄不是太过,而是不及,就是肝气郁结。肝郁,则木不克土,会影响脾胃正常的升降纳运功能,导致饮食水谷输布障碍发生中焦壅满,就叫做肝郁脾壅;如果明显表现为脾在运化水湿功能方面的障碍,就叫做肝郁脾湿。如果表现为脾不能升其清阳之气,不能转输精微物质至五脏六腑,出现气血虚损,就叫做肝郁脾虚。这是原发于肝,继发于脾胃的三个症。相反,如果因脾胃壅滞在前,脾湿在前,脾气虚弱在前而导致肝的疏泄功能发生障碍的,就分别叫做脾壅肝郁,脾湿肝郁和脾虚肝郁了。
如果肝气虚,疏泄无力,再加上脾气虚、气血不足,便形成肝脾两虚证。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肝气有太过与不及两方面;肝脾(胃)两脏亦有原发与继发之别,因此在临床上,不能囫囵吞枣,将肝脾胆胃有关的九种证一般对待。一般来说,原发于肝继发于脾的肝气症,应以治肝为主,扶脾为辅,治肝气应以酸泻、甘缓为主。原发于脾、继发于肝的肝乘证,应以补脾为主、泻肝为次。原发于肝、继发于脾的肝郁证、应以治肝为主、治脾为辅。肝郁证应以辛散、柔养结合为法;原发于脾、继发于肝的肝郁证,则应以治脾为主,兼以疏肝。以上各证若辨析不清,用药无法,疗效是很难提高的。
(查看评论) |
Copyright © 2012 - www.xuewei36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人体穴位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