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惑相当于西医的白塞综合征[1]。狐惑类似“口、眼、生殖器三联综合征[2]。
狐惑(Behcet’s syndrome)为病名[2]。亦作狐焫[2]。是指以口咽、阴部蚀烂,目赤如鸠眼,小腿结节红斑等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疾病[1]。
或谓本病系虫病之一种,又称?病[2]。
《金匮要略浅注》卷二:“狐惑之为病,虫病也。……虫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亦有谓本病是牙疳、下疳的古名者[2]。
《医宗金鉴》卷三十七:“狐惑,牙疳,下疳等疮之古名也。近时惟以疳呼之。下疳即狐也,蚀烂肛阴;牙疳即惑也,蚀咽腐龈,脱牙穿腮破唇。毒因伤寒病后,余毒与湿?之为害也。或生癍疹之后,或生癖疾下利之后,其为患亦同也。其证则面色目眦或赤或白或黑,时时不一,喜睡目不能闭,潮热声哑,腐烂之处,秽气熏人。若胃壮能食,堪受攻病重药,或病之势缓,治多全也。”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嗄,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蚀于肛者,雄黄熏之。”又:“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金匮要略心典》卷上:“狐惑,虫病。即巢氏所谓蜃病也。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其躁扰之象,有似伤寒少阴热证,而实为?之乱其心也。不欲饮食,恶闻食臭,有似伤寒阳明实证,而实为虫之扰其胃也。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者,虫之上下聚散无时,故其色变更不一,甚者脉亦大小无定也。”
详见狐惑条。
(查看评论) |
Copyright © 2012 - www.xuewei36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人体穴位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