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注
三阴交穴 足三里穴 涌泉穴 太溪穴 太冲穴 迎香穴 肾俞穴 血海穴 关元穴 风池穴 中脘穴 阴陵泉穴 肩井穴
人体穴位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食疗 > 妇科疾病食疗

子宫肌瘤的食疗

时间:2012-07-07 15:30:09   来源:人体穴位网  作者:www.xuewei360.com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本病确切病因不明,现代西医学采取性激素或手术治疗,尚无其他理想疗法。因此患者自己的积极配合也相当的重要,下面几点子就是宫肌瘤患者需要知道的内容。

       (1)防止过度疲劳,经期尤须注意休息。
  (2)多吃蔬菜、水果,少食辛辣食品。
  (3)保持外阴清洁、干燥,内裤宜宽大。若白带过多,应注意随时冲洗外阴。
  (4)确诊为子宫肌瘤后,应每月到医院检查 1次。如肌瘤增大缓慢或未曾增大,可半年复查1次;如增大明显,则应考虑手术治疗,以免严重出血或压迫腹腔脏器。
  (5)避免再次怀孕。患子宫肌瘤的妇女在做人工流产后,子宫恢复差,常会引起长时间出血或慢性生殖器炎症。
  (6)如果月经量过多,要多吃富含铁质的食物,以防缺铁性贫血。
  (7)不要额外摄取雌激素,绝经以后尤应注意,以免子宫肌瘤长大。
  (8)需要保留生育能力而又必须手术治疗的,可采用肌瘤挖除术。
  同时子宫肌瘤患者也要时刻注意自己有没有并发症,如感染及化脓、扭转、子宫肌瘤合并子宫体癌和子宫肌瘤合并妊娠等。

一、食疗的原则
     子宫肌瘤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调节情绪,防止大怒大悲、多思多虑,应尽量做到知足常乐,性格开朗、豁达,避免过度劳累,这样五脏调和,气行疏畅,气行则血和,气血和则百病不生。另外,患者应注意节制房事,以防损伤肾气,加重病情。更应注意房事卫生、保持外阴清洁,以防止外邪内侵,入里化热,凝滞气血,加重病情。

   子宫肌瘤的形成与长期大量雌激素刺激有关,而动物实验表明,高脂肪食物促进了某些激素的生成和释放,故肥胖妇女子宫肌瘤的发生率明显升高。因此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对子宫肌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在预防上,注意合理的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新鲜的水果。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品,脂肪类不要太高,吃一些富含纤维素的食品。

    在辅助治疗上,食疗的目的是增强体质,使各种治疗能正常进行,以及提高身体免疫能力,使防止转移、复发成为可能。

     1、饮食定时定量,不能暴饮暴食。
     2、坚持低脂肪饮食,多吃瘦肉、鸡蛋、绿色蔬菜、水果等。
     3、多吃五谷杂粮如玉米、豆类等。
     4、常吃富有营养的干果类食物,如花生、芝麻、瓜子等。
     5、忌食辛辣、酒类、冰冻等食品。

    二、食品的分类举例:
    1、软坚类食品:海产品中的海蜇、海带、紫菜、淡菜、海参、鲍鱼等。河产品中莼紫,也能软坚。甲鱼、乌龟,也有软坚作用,还有一定清热作用和滋阴作用。
    2、活血类食品:中医认为,不少肿瘤可表现为血瘀。治疗采用活血化瘀药。蟹能解结散血,对于有血瘀的癌肿,甚为适合。蟹爪、蟹壳也有破血功能。山楂可以帮助消化,也有活血作用。
    3、理气类食品:如橘皮、金橘、佛手、柠檬皮等。
    4、消导类食品:萝卜能消食化痰,腹胀时也适宜食用。生姜可开胃,还可止吐。山楂也可消肉食。
    5、清热类食品:绿豆,清热解毒,有癌性发热时可食用。丝瓜,凉血解毒。
    6、健脾类食品:米仁,具有健脾益胃补肺的功能。且能破毒肿、治肺瘘、肺气积脓血等。赤豆,健脾利湿,脾虚有水肿时,可食。鲫鱼,健脾益气,在腹水时也可食用。
    7、壮阳类食品:羊肉,温补元气,但阴虚、热证时忌食。鳗鱼,温补。鸡,是大补元气的食品,但性温、热证、阴虚时当忌。
    8、滋阴类食品:生梨,生津润肺。甘蔗汁,生津养阴,且能止吐。蜂蜜,滋阴润燥。西瓜,生津清热。鸭,滋阴,但性滋腻难消化。猪肉皮,也有滋阴作用。
    9、其他有益的食品:如各种薯类,对各种肿瘤病人都可吃。大蒜,防癌可能有益。芦笋、弥猴桃等也有益。

   三、子宫肌瘤患者注意的饮食:
   1、饮食宜清淡,不食羊肉、虾、蟹、鳗鱼、咸鱼、黑鱼等发物
   2、忌食辣椒、麻椒、生葱、生蒜、白酒等刺激性食物及饮料。
   3、禁食桂圆、红枣、阿胶、蜂王浆等热性、凝血性和含激素成分的食品。
   4、多食瘦肉、鸡肉、鸡蛋、鹌鹑蛋、鲫鱼、甲鱼、白鱼、白菜、芦笋、芹菜、菠菜、黄瓜、冬瓜、香菇、豆腐、海带、紫菜、水果等。
 

查看评论
上一篇:乳腺炎的食疗     下一篇:女性补肾最好喝什么汤

评论:子宫肌瘤的食疗

精彩专题

首页 | 高级搜索 | 联系我们 | 信息反馈 | 网站地图 | 返回顶部 | RSS订阅

Copyright © 2012 - www.xuewei36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人体穴位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