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参汤是以海参为主材制作的菜肴。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海参汤
外文名称
Sea cucumber soup
分类
鲁菜
口味
咸鲜味
主要食材
海参,宫品海参
制作工艺
炖
烹饪时间
<10分钟
功效
补益五脏,强肾益精,理虚养血。
目录
1热泡法
2冷水发泡法
3营养价值
4做法
5功效
6适应症
7营养功效
8菜品特色
9海参汤
折叠编辑本段热泡法
先用热水将海参泡24小时(可直接随冷水装入锅内煮开,再加盖焖泡4-5小时),再从腹下开口取出内脏,然后换上新水,上火煮50分钟左右,用原汤泡起来,过24小时后即可。平时一般用热水泡发,比较快。
折叠编辑本段冷水发泡法
将海参浸入清水内,约3天即泡发;取出剖腹去肠杂、腹膜,然后再换清水浸泡,待泡软后即可加工食用。此法在热天要多换几次水,并经常注意是否已变软。
泡发海参时,切莫沾染油脂、碱、盐,否则会妨碍海参吸水膨胀,降低出品率,甚至会使海参溶化,腐烂变质。发好的海参不能再冷冻,否则会影响海参的质量,故一次不宜发得太多。涨发率是衡量海参品质优劣的最基本特征。譬如国内的知名品牌福临门海参,其涨发往往可以达到8倍以上。
自己发泡干海参,应先将干海参在炉火上略微烘烤,再以温水浸泡一夜,如此有助于让外皮干燥的石灰脱落。翌日再用软刷轻轻刷净表皮,并以清水煮半小时,然后熄火浸泡。
每天煮每天泡,反覆五至七天,直到海参柔软、涨大再取出,虽然手续繁琐,但过程中未含添加物,不仅安全、卫生,且久煮不烂,比现买的好吃。
海参遇油易烂,所以浸泡海参的器皿一定要干净,尤应避免油水接触尚未完全发泡的海参,否则外皮软烂内层仍硬反而不好。
折叠编辑本段营养价值
海参体内含有50多种对人体生理活动有益的营养成份,其蛋白质含有18种氨基酸,富含牛磺酸、硫酸软骨素,刺参粘多糖等多种活性物质,钙、磷、铁、碘、锌、硒、钒、锰等元素及维生素B1、维生素。
海参中蛋白质是水溶性蛋白质,极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具有较强的补肾壮阳、益气补阴、通肠润燥之功效,可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肾虚阳痿、神经衰弱、再生性贫血等疾病的辅助治疗。中医认为:海参性温补,适宜长期食用,是强身健体、延缓衰老的最佳食品。
海参是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食物,因此传统习惯上把海参视为滋补食品,医学上也认为高血压、冠心病、肝炎及老年人等食用海参较好。海参生长期限长,因此所产的野生海参肉质劲道、壁厚、营养价值最高,是海参中质量最好的一种。海参烹调方法很多,如葱烧海参、奶汤海参、家常海参、虾子海参、红烧海参、鸡蓉海参等。海参的制作方法较讲究,必须有各种好的调料,才能制成味美鲜嫩的佳肴 。
水煮和清炖的烹饪方式最能保证海参中所含有的营养不易流失,而且味道鲜美,也容易操作,如海参名菜"葱扒海参""海参菜心"等。[1]
折叠功效
补益五脏,强肾益精,理虚养血。
折叠来源
营养滋补养生食谱。
折叠用料
六十里海参若干,全鸡1只。
折叠制法
取水发海参适量,去其肚内里膜,洗净,切片。全鸡如法制净,炖汤备用。将海参片放入锅中稍炒,加入鸡汤、调料和菜即成 。
折叠用法
每晚睡前适量服用。
在寒冷的冬天,用海参加羊肉煲成的羊肉海参汤做法简便,味道鲜美,非常适合进补食用。
折叠编辑本段做法
折叠需要准备的材料
水发海参20克,羊肉100克,葱、姜、盐适量。
折叠详细做法
做法:
炖
口味:
咸鲜味
难度:
高级厨师
人数:
两人份
准备时间:
5分钟
烹饪时间:
10分钟
1、香菇洗净,去根,焯水后切片;
2、罗汉参去皮,切片;
3、砂锅内添加鸡汤和罗汉参片,大火煮开后,;火慢炖6分钟至罗汉参熟透;
4、添加高压海参和焯水的香菇,继续用小火煨炖5分钟左右,添加少量盐调味,即可出锅。
折叠编辑本段功效
滋补肾虚,用于治疗肾虚所引发的一系列疾病,如:小便疼痛、体虚乏力等。
折叠编辑本段适应症
适用于因肝肾亏损、精血不足引起的眩晕,耳鸣,腰酸乏力,梦遗滑精,小便频数。又用于因阴血津液亏虚所致肺痨咳嗽,潮热咯血,食少羸瘦,或吐血、便秘者。
折叠编辑本段营养功效
海参汤中含有硫酸软骨素和刺参粘多糖,其中,硫酸软骨素是生长发育不可少的物质,硫酸软骨素与肌肉的衰老有关。若这种成分减少,首先会引起肌肉变硬、弹性消失、萎缩老化;而海参汤粘多糖是海参体壁中另一类重要成分,具有广谱抗肿瘤、提高机体细胞的免疫功能和抗炎消制作用。
折叠编辑本段菜品特色
烹饪简单、实用。
折叠编辑本段海参汤
主料:海参(水浸)50克,枣(干)10克。
调料:冰糖10克。
先用清水把海参炖烂,再加入大枣、冰糖,炖15分钟即成。
小帖士-健康提示:
1. 补肾益精,养血润燥,健脾益气。
2. 适用于气阴不足、脾肾两虚之动脉硬化。
3.野生海参有"海中人参"之誉,久服能厚肠胃、益精血。
小帖士-食物相克:
海参(水浸):海参与醋相克;不宜与甘草同服。
(查看评论) |
Copyright © 2012 - www.xuewei36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人体穴位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