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注
三阴交穴 足三里穴 涌泉穴 太溪穴 太冲穴 迎香穴 肾俞穴 血海穴 关元穴 风池穴 中脘穴 阴陵泉穴 肩井穴
人体穴位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药酒 > 壮阳药酒配方

干姜

时间:2022-08-15 09:19:33   来源:人体穴位网  作者:www.xuewei360.com

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 的干燥根茎。主产于四川、湖北、广东、广西、福建、贵州等地。均系栽培。冬季采收,除去须根及泥沙,洗净晒干或低温烘干。切片或切块生用。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干姜

7aa93317dbd15b4c!400x400.jpg


植物界



姜科

分布区域
中国中部、东南部、西南部广为栽培

扩展阅读
本草纲目-干姜更多>>
「校正」自草部移附此。

「释名」白姜(见下)。

「集解」弘景曰∶干姜今惟出临海、章安,数村解作之。蜀汉姜旧美,荆州有好姜,而 并不能作干者。凡作干姜法∶水淹三日,去皮置流水中六日,更刮去皮,然后晒干,置瓷缸 中酿三日,乃成。
颂曰∶造法∶采根于长流水洗过,日晒为干姜。以汉、温、池州者为良。陶说乃汉州干 姜法也。
时珍曰∶干姜,以母姜造之。今江西、襄、均皆造,以白净结实者为良,故人呼为白姜 ,又曰均姜。凡入药并宜炮用。

「气味」辛,温,无毒。褚曰∶苦、辛。好古曰∶大热。
恭曰∶久服令人目暗。余同生姜
时珍曰∶《太清外术》言∶孕妇不可食干姜,令胎内消。盖其性热而辛散故也。

「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 下痢。生者尤良(《本经》)。
寒冷腹痛,中恶霍乱胀满,风邪诸毒,皮肤间结气,止唾血(《别录》)。治腰肾中疼冷、 冷气,破血去风,通四肢关节,开五脏六腑,宣诸络脉,去风毒冷痹,夜多小便(甄权)。
消痰下气,治转筋吐泻,腹脏冷,反胃干呕,瘀血扑损,止鼻洪,解冷热毒,开胃,消宿食 (大明)。主心下寒痞,目睛久赤(好古)。

「发明」元素曰∶干姜气薄味浓,半沉半浮,可升可降,阳中之阴也。又曰∶大辛大热, 阳中之阳。
其用有四∶通心助阳,一也;去脏腑沉寒痼冷,二也;发诸经之寒气,三也;治感寒腹 痛,四也。肾中无阳,脉气欲绝,黑附子为引,水煎服之,名姜附汤。亦治中焦寒邪,寒淫 所胜,以辛散之也。又能补下焦,故四逆汤用之。干姜本辛,炮之稍苦,故止而不移,所以 能治里寒,非若附子行而不止也。理中汤用之者,以其回阳也。
李杲曰∶干姜生辛炮苦,阳也。生则逐寒邪而发表,炮则除胃冷而守中。多用则耗散元 气,辛以散之,是壮火食气故也,须以生甘草缓之。辛热以散里寒,同五味子用以温肺,同 入参用以温胃也。
好古曰∶干姜,心、脾二经气分药也,故补心气不足。或言∶干姜辛热而言补脾。今理 中汤用之,言泄不言补,何也?盖辛热燥湿,泄脾中寒湿邪气,非泄正气也。又云∶服干姜 以治中者,必僭上,不可不知。
震亨曰∶干姜入肺中利肺气,入肾中燥下湿,入肝经引血药生血,同补阴药亦能引血药 入气分生血,故血虚发热、产后大热者用之。止唾血、痢血,须炒黑用之。有血脱色白而夭 不泽脉濡者,此大寒也。宜干姜之辛温以益血,大热以温经。
时珍曰∶干姜,能引血药入血分,气药入气分,又能去恶养新,有阳生阴长之意,故血 虚者用之;而人吐血、衄血、下血,有阴无阳者,亦宜用之。乃热因热用,从治之法也。

「附方」旧十三,新十五。
脾胃虚冷,不下食,积久羸弱成瘵者∶用温州白干姜,浆水煮透,取出焙干捣末,陈廪 米煮粥饮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汤下。其效如神。(苏颂《图经》)。
脾胃虚弱,饮食减少,易伤难化,无力肌瘦∶用干姜频研四两,以白饧切块,水浴过, 入铁铫溶化,和丸梧子大。每空心米饮下三十丸。(《十便方》)。
头晕吐逆,胃冷生痰也∶用川干姜(炮)二钱半,甘草(炒)一钱二分。水一钟半,煎 减半服。累用有效。(《传信适用方》)。
心脾冷痛,暖胃消痰∶二姜丸∶用干姜、高良姜等分。炮研末,糊丸梧子大。每食后, 猪皮汤下三十丸。(《和剂局方》)。
心气卒痛∶干姜末,米饮服一钱。(《外台秘要》)。
阴阳易病伤寒后,妇人得病虽瘥,未满百日,不可与男合。为病拘急,手足拳,腹痛欲 死,丈夫名阴易,妇人名阳易,速宜汗之即愈。
满四日,不可治也∶用干姜四两,为末。每用半两,白汤调服。覆衣被出汗后,手足伸 即愈。(《伤寒类要》方)。
中寒水泻∶干姜炮研末,粥饮服二钱,即效。(《千金方》)。
寒痢青色∶干姜切大豆大。每米饮服六、七枚,日三夜一。累用得效。(《肘后方》)。
血痢不止∶干姜烧黑存性,放冷为末。每服一钱,米饮下,神妙。(姚氏《集验》)。
脾寒疟疾《外台》∶用干姜、高良姜等分,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至七分服。又∶ 干姜炒黑为末,临发时以温酒服三钱匕。(王氏《博济方》)。
冷气咳嗽结胀者∶干姜末,热酒调服半钱。或饧糖丸噙。(姚僧坦方)。
咳嗽上气∶用合州干姜(炮)、皂荚(炮,去皮、子及蛀者)、桂心(紫色者,去皮,并 捣 筛)等分。炼白蜜和捣一二千杵,丸梧子大。每饮服三丸,嗽发即服,日三、五服。禁食葱 、面、油腻。其效如神。禹锡在淮南与李亚同幕府,李每治人而不出方,或诮其吝。李曰∶ 凡人患嗽,多进冷药。若见此方用药热燥,必不肯服,故但出药即多效也。试之信然。(刘 禹锡《传信方》)。
虚劳不眠∶干姜为末,汤服三钱,取微汗出。(《千金方》)。
吐血不止∶干姜为末,童子小便调服一钱,良。
鼻衄不止∶干姜削尖,煨,塞鼻中即止。(《广利方》)。
鼻不通∶干姜末,蜜调塞鼻中。(《千金方》)。
冷泪目昏∶干姜粉一字(炮),汤点洗之。(《圣济录》)。
赤眼涩痛∶白姜末,水调贴足心,甚妙。(《普济方》)。
目忽不见∶令人嚼母姜,以舌日舐六、七次,以明为度。(《圣济方》)。
目中卒痛∶干姜削圆滑,内 中,有汁出拭之。味尽更易。(《千金》)。
牙痛不止∶川姜(炮)、川椒等分为末。掺之。(《御药院方》)。
斑豆厥逆,斑豆服凉药多,手足厥冷,脉微。用干姜(炮)二钱半,粉甘草(炙)一钱 半。水二钟,煎一钟服。(庞安常《伤寒论》)。
痈疽初起∶干姜一两,炒紫研末,醋调敷四围,留头,自愈。此乃东昌申一斋奇方也。
(《诸症辨疑》)。
瘰 不敛∶干姜为末,姜汁打糊和作剂,以黄丹为衣。每日随疮大小,入药在内,追脓 尽,生肉口合为度。如不合,以葱白汁调大黄末擦之,即愈。(《救急方》)。
虎野狼伤人∶干姜末敷之。(《肘后》)
犬伤人∶干姜末,水服二匕(生姜汁服亦良),并以姜炙热熨之。
蛇蝎螫人∶干姜、雄黄等分为末,袋盛佩之,蛇闻药气逆避人遇螫即以敷之,便定。(《 广利方》)

「附录」天竺干姜(《拾遗》)
藏器曰∶味辛,温,无毒。主冷气寒中,宿食不消,腹胀下痢,腰背痛, 癖气块,恶 血积聚。生婆罗门国,一名胡干姜,状似姜,小黄色也。

展开
目录
1基本信息
2药毒理学
3性状特征
4功能主治
5品种考证
6药材鉴定
7药材鉴别
8化学研究
9药典标准
10药用信息
11医学作用
12现代研究
13常用配方
14各家论述
15食疗价值
16食用讨论
17加工方法
18植物栽培
19栽培加工
20营养知识
21植物形态
折叠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来源】本品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茎。


【性味、归经】味辛,性热。归脾、胃、心、肺经

【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温肺化饮。

【主治】脘腹冷痛;呕吐;泄泻,亡阳厥逆;寒饮喘咳;寒湿痹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汤洗或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禁止服用。

【采收和储藏】10月下旬至12月下旬茎叶枯萎时挖取根茎,去掉茎叶、须根,烘干。干燥后去掉泥沙、粗皮,扬净即成。

【资源分布】我国中部、东南部至西南部各少广为栽培。

折叠编辑本段药毒理学

生姜精油小鼠ip的LD50为1.23±0.11ml/kg(P=0.95),ig的LD50为3.45±0.28ml/kg(P=0.95)。小鼠死前曾先后出现活动减少、共济失调、肌肉松弛、静卧、颈腹部接触笼底,最后因呼吸麻痹死亡。小鼠1次ig干姜石油醚(30-60℃)提取物观察7d的LD50为16.3±2.0ml/kg(p=0.95),小鼠20只,ig干姜水提物120g生药%,观察7d,见动物死亡。干姜浸剂对小鼠SC给药的LD50为33.5g/kg。

折叠编辑本段性状特征
姜,多年生草本,高50-80cm。根茎肥厚,断面黄白色,有浓厚的辛辣气味。叶互

生,排成2列,无柄,几抱茎;叶舌长2-4mm;叶片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15-30cm,宽1.5-2.2cm,先端渐尖,基部狭,叶革鞘状抱茎,无毛。花葶自根茎中抽出,长15-25cm;穗状花序椭圆形,长4-5cm;苞片卵形,长约2.5cm,淡绿色,边缘淡黄色,先端有小尖头;花萼管长约1cm,具3短尖齿;花冠黄绿色,管长2-2.5cm,裂片3,披针形,长不及2cm,唇瓣的中间裂片长圆状倒卵开,较花冠裂片短,有紫色条纹和淡黄色斑点,两侧裂片卵形,黄绿色,具紫色边缘;雄蕊1,暗紫色,花药长约9m,药隔附属体包裹住花柱;子房3室,无毛,花柱1,柱头近球形。蒴果。种子多数,黑色。花期8月。

折叠编辑本段功能主治
1.用于脘腹冷痛,寒呕,冷泻。本品辛热燥烈,主入脾胃而长于温中散寒、健运脾阳。治

胃寒呕吐,脘腹冷痛,每配高良姜用,如二姜丸。治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多与党参白术等同用,如理中丸。

2.用于亡阳证。本品性味辛热,能回阳通脉。故可用治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所致之亡阳厥逆,脉微欲绝者,每与附子相须为用,如四逆汤。

3.用于寒饮咳喘,形寒背冷,痰多清稀之证。本品辛热,善能温肺化饮,常与细辛五味子麻黄等同用,如小青龙汤。

4、治疗外伤化脓性感染:用生姜自然调入干姜粉敷于创面,以无菌敷料覆盖,每日换药2~3次。(《中医杂志》1989;30(2):41)

5、治疗遗尿:用干姜15g,加入200ml水,煎至100ml滤渣取液和面粉调成糊状,摊于3块2见方布上,晒干即成,选中极、三阴交将此姜饼置于穴上,艾灸,每日2~3次,每次30分钟,3天为1疗程。(《陕西中医》1987;8(11):35)

折叠编辑本段品种考证
干姜《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生姜《名医别录》列为中品。陶弘景谓:“凡作干姜法:水淹三日,去皮置流水中六日,更乱去皮,然后晒干,置瓷缸中酿三日,乃成。”李时珍谓干姜以母姜造之,以白净结实者为良,凡入药并宜泡用。

折叠编辑本段药材鉴定
性状鉴别


根茎呈不规则块状,略扁,具指状分枝,长3-7cm,厚1-2cm。表面灰棕色或浅黄棕色,粗糙,具纵皱纹及明显的环节。分枝处常有鳞叶残存,分枝顶端有茎痕或芽。质坚实,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粉性和颗粒性,有一明显圆环(内皮层),筋脉点(维管束)及黄色油点散在。气香,特异,味辛辣。以质坚实、断面色黄白、粉性足、气味浓者为佳。 

显微鉴别

根茎横切面:木柱层为多列扁平木柱细胞。皮层散列多数叶迹维管束;内皮层明显,可见凯氏带。中柱占根茎的大部分,散列多数外韧型维管束,近中往鞘处维管束形小,排列较紧密,木质部内侧或周围有非木化的纤维束。本品薄壁组织中散有油细胞。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理化鉴别

薄层色谱:分取干姜1g,生姜5g磨碎,各加甲醇适量,振摇后静置1h,滤过。滤液浓缩至约1ml,作供试液,以芳樟醇、1,8-按油素为对照品,分别点样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用石油醚一乙酸乙酯(85:15)展开,以1%香草醛硫酸液里色。供试液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的相应位置上,显相同的斑点。

折叠编辑本段药材鉴别
折叠与附子的鉴别

二者皆为辛热之品,均能温里散寒,回阳救逆,同用可治阴寒内盛,脾阳不振之脘腹冷痛、大便溏泻,以及亡阳证,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症,二者常相须为用。不同之处在于:

附子:有毒,其温里散寒、回阳救逆之力较强,为温里散寒之要药、回阳救逆第一品药,并善于补火助阳,善治肾阳、脾阳、心阳虚证;以及寒湿痹痛等证,以治中下二焦之里寒证为主。

干姜:虽温里散寒、回阳救逆之力不如附子,但又能温肺化饮,以治中上二焦之里寒证为主。

折叠与高良姜的鉴别
二者皆为温中散寒的主药,主治脾胃寒证,脘腹冷痛,呕吐泄泻等症,无论是外寒内侵之实证,或阳气不足之虚证,均可配伍使用。两者在临床常常相须为用。不同之处在于:

干姜:用于暖脾阳,偏治脾寒腹痛泄泻。又能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用治亡阳证,四肢厥逆,脉微欲绝,以及寒饮咳喘,形寒背冷,痰多清稀等症。

高良姜:则长于散胃寒,善治胃寒冷痛,以及寒凝气滞,噫气呕吐等症。

折叠编辑本段化学研究
干姜含挥发油2%~3%,为淡黄色或黄绿色的油状液体,油中主成分为姜酮(zingiberone),其次为β-没药烯(β-bisabolene)、α-姜黄烯(α-curcumene)、β-倍半水芹烯(β-sesqui-phellandrene)及姜醇(zingiberol);另含d-茨烯,桉油精,枸椽醛(citral)、龙脑等萜类化合物及姜烯(zingiberene)等。此外,尚含天冬酰胺、1-派可酸(1-pipecolinic acid)及多种氨基酸。

另由鲜姜分得去氢姜辣醇、[6]和[10]-姜二酮(gingerdione)及去氢姜二酮(dehydrogingerdione),对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有抑制作用。

干姜含多量姜辣烯酮,少量姜辣醇,微量姜酮;生姜含多量姜辣醇,少量姜辣烯酮,无姜酮。

折叠编辑本段药典标准
本品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茎。冬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趁鲜切片晒干或低温干燥者称为“干姜片”。

性状

折叠干姜
呈扁平块状,具指状分枝,长3~7cm,厚1~2cm。表面灰黄色或浅灰棕色,粗糙,具纵皱纹及明显的环节。分枝处常有鳞叶残存,分枝顶端有茎痕或芽。质坚实,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粉性或颗粒性,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及黄色油点散在。气香、特异,味辛辣。

折叠干姜片
为不规则纵切或斜切片,具指状分枝,长1~6cm,宽1~2cm,厚0.2~0.4cm。外皮灰黄色或浅黄棕色,粗糙,具纵皱纹及明显的环节,切面灰黄色或灰白色,略显粉性,可见较多的纵向纤维,有的呈毛状。质坚实,断面纤维性。气香、特异,味辛辣。

折叠鉴别

(1) 本品粉末淡黄棕色。淀粉粒众多,卵圆形、椭圆形、三角状卵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5~40μm,脐点点状,位于较小端,也有呈裂缝状者,层纹有的明显。油细胞及树脂细胞散于薄壁组织中,内含淡黄色油滴或暗红棕色物质。纤维成束或散离,先端钝尖,少数分叉,有的一边呈波状或锯齿状,直径15~40μm,壁稍厚,非木化,具斜细纹孔,常可见菲薄的横隔。梯纹、螺纹及网纹导管多见,少数为环纹导管,直径15~70μm。导管或纤维旁有时可见内含暗红棕色物的管状细胞,直径12~20μm。

(2) 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醇20ml,超声处理2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干姜对照药材2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4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已烷-乙醚(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香草醛硫酸试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检查】

总灰分 不得过6.0% (附录Ⅸ K)。

【含量测定】

取本品最粗粉适量,加水700ml, 照挥发油测定法(附录Ⅹ D)测定。

本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0.8%(ml/g)。

【炮制】

干姜 除去杂质,略泡,洗净,润透,切厚片或块,干燥。

本品为不规则片块状,厚0.2~0.4cm。照上述总灰分的方法测定,不得过5.5% 姜炭 取干姜块,照炒炭法(附录Ⅱ D)炒至表面黑色、内部棕褐色。

【性味与归经】辛、热。归脾、胃、肾、心、肺经

【功能与主治】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痰饮喘咳。

【用法与用量】3~9g。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制剂】姜流浸膏。

折叠编辑本段药用信息

(《本经》)

【别名】白姜、均姜、干生姜(《纲目》)。

【来源】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植物形态详"生姜"条。

【采集】冬季茎叶枯萎时挖取,去净茎叶、须根、泥沙,晒干或微火烘干。

【药材】干燥根茎为扁平、不规则的块状,有指状分枝。长4~6厘米,厚0.4~2厘米。表面灰白色或灰黄色,粗糙,具纵皱纹及明显的环节;在分枝处,常有鳞叶残存。质坚实,断面颊粒性,灰白色或淡黄色,质松者则显筋脉,有细小的油点及一明显的环纹。气芳香,味辛辣。以质坚实,外皮灰黄色、内灰白色、断面粉性足、少筋脉者为佳。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四川、贵州等地。

【炮制】干姜:拣净杂质,用水浸泡3~6小时,捞出,闷,润后切片或切成小方块,晒干。炮姜:取姜块,置锅内用武火急炒至发泡鼓起,外皮呈焦黄色,内呈黄色,喷淋清水少许,取出,晒干。

【性味】辛,热。

①《本经》:"味辛,温。"

②《别录》:"大热,无毒。"

③《药性论》:"味苦辛。"

【归经】入脾、胃、肺经

①《本草经解》:"入肝、肺、肾经。"

②《得配本草》:"干姜,入手少阴、足太阴经气分;炮姜,入足太阴经血分。"

【功用主治】温中逐寒,回阳通脉。治心腹冷痛,吐泻,肢冷脉微,寒次

喘咳,风寒湿痹,阳虚吐、衄、下血。

①《本经》:"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潞下痢。生者尤良。"

②《别录》:"治寒冷腹痛,中恶、霍乱、胀满,风邪诸毒,皮肤间结气,止唾血。"

③《药性论》:"治腰肾中疼冷,冷气,破血,去风,通四肢关节,开五脏六腑,去风毒冷痹,夜多便。治嗽,主温中,霍乱不止,腹痛,消胀满冷痢,治血闭。病人虚而冷,宜加用之。"

④《唐本草》:"治风,下气,止血,宣诸络脉,微汗。"

⑤《日华子本草》:"消痰下气,治转筋吐泻,腹藏冷,反胃干呕,瘀血,扑损,止鼻洪,解冷热毒,开胃,消宿食。"

⑥《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通心气,助阳,去脏腑沉寒,发诸经之寒气,治感寒腹痛。"

⑦王好古:"主心下寒痞,目睛久亦。""经炮则温脾燥胃。"

⑧《医学入门》:"炮姜,温脾胃,治里寒水泄,下痢肠澼,久疟,霍乱;心腹冷痛胀满,止鼻衄,唾血,血痢,崩漏。"

⑨《药品化义》:"炮姜,退虚热。"

⑩《长沙药解》:"燥湿温中,行郁降浊,下冲逆,平咳嗽,提脱陷,止滑泄。"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1.5钱。

【宜忌】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忌服。孕妇慎服。

①《本草经集注》:"秦椒为使。恶黄连黄芩、天鼠矢。杀半夏、莨菪毒。"

②《本草经疏》:"久服损阴伤目。阴虚内热,阴虚咳嗽吐血,表虚有热汗出,自汗盗汗,脏毒下血,因热呕恶,火热腹痛,法并忌之。"

折叠编辑本段医学作用

【化学成分】

干姜含挥发油2%~3%,为淡黄色或黄绿色的油状液体,油中主成分为姜酮(zingiberone),其次为β-没药烯(β-bisabolene)、α-姜黄烯(α-curcumene)、β-倍半水芹烯(β-sesqui-phellandrene)及姜醇(zingiberol);另含d-茨烯,桉油精,枸椽醛(citral)、龙脑等萜类化合物及姜烯(zingiberene)等.此外,尚含天冬酰胺、1-派可酸(1-pipecolinic acid)及多种氨基酸.另由鲜姜分得去氢姜辣醇、[6]和[10]-姜二酮(gingerdione)及去氢姜二酮(dehydrogingerdione),对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有抑制作用.干姜含多量姜辣烯酮,少量姜辣醇,微量姜酮;生姜含多量姜辣醇,少量姜辣烯酮,无姜酮.

【理化鉴别】

薄层色谱:分取干姜lg,生姜5g,磨碎,各加甲醇适量,振摇后静置l小时,滤过.滤液浓缩至约lml,作供试液,以芳樟醇、l,8-桉油素为对照品,分别点样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用石油醚-乙酸乙酯(85:15)展开,以1%香草醛硫酸液显色.供试液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的相应位置上,显相同的斑点.

【含量测定】

取本品最粗粉适量,加水700ml,照挥发油测定法测定.本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0.8%(ml/g).成分分析研究进展:略

【药理作用】

药理实验实验表明具有兴奋豚鼠离体肠管、兴奋血管运动中枢及心脏呼吸中枢、兴奋心脏、抗组胺、抑菌、抑制血小板凝集等作用.

折叠编辑本段现代研究
折叠主要成分
干姜含挥发油,主要有姜烯(Zin- giberene)、水芹烯(Phellandrene)、莰烯(Camphe- ne)、姜辣素(Gingerol)、姜酮(Zingiberone)、姜醇(Zingiberol)、姜烯酮(Shogaol)、龙脑(Borneol)、柠檬醛(Citral)、姜油酮(Zingerone)等. 从干姜中分离出生姜酮(Gingerdione)及生姜醇(Gingerol)等.

折叠药理作用

1. 对中枢神经的作用 干姜浸剂对小鼠自发运动有抑制倾向,能延长环己巴比妥的睡眠时间.干姜浸剂与半夏浸剂同用对中枢神经的作用较单用为强,对小鼠的自发运动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显著延长环己巴比妥的睡眠时间,提示二者有协同作用.姜的多种成分都有中枢抑制、加强镇静催眠和对抗中枢兴奋药的作用.干姜的醚提取物和水提取物均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2.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干姜浸剂及干姜浸剂与半夏浸剂合用时均可使离体心脏自主运动增强.干姜浸剂 0.25g/kg给大鼠静脉注射,先出现一过性升压作用,然后出现降压作用,并能增强心房自主活动.

3.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干姜浸剂和半夏浸剂联用时对应激性溃疡有抑制作用.干姜浸剂能抑制胃液酸度和胃液分泌,其抑制应激性溃疡的作用与此有关.但亦有报告指出,干姜水煎液(4.5g/kg)灌胃对大鼠的应激性胃溃疡、醋酸诱发胃溃疡、幽门结扎型胃溃疡、消炎痛型胃溃疡无抑制作用;而炮姜(干姜饮片经砂烫炮制而成)水煎剂(4.5g/kg)灌胃对大鼠的应激性胃溃疡、醋酸诱发胃溃疡、幽门结扎型胃溃疡均有明显抑制作用,但对消炎痛型胃溃疡无作用.

4. 抗炎作用 干姜的醚提取物和水提取物均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干姜浸剂和姜烯酮灌胃对角叉菜胶引起的大鼠足跖肿胀无明显作用,姜烯酮剂量增加1倍则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其强度弱于消炎痛5mg/kg的作用.

5. 抗缺氧作用 干姜醚提取物有抗缺氧作用,能延长常压缺氧和氰化钾中毒小鼠缺氧的存活时间;也能延长断头小鼠所致急性脑缺血缺氧后呼吸维持时间,但对亚硝酸钠中毒小鼠存活时间仅有延长倾向,对小鼠低温存活时间无影响.

6. 其他作用 干姜水提取物和干姜挥发油灌胃能明显预防大鼠实验性血栓的形成.干姜水煎液(10mg/ml)有延长凝血时间并使纤维蛋白部分溶解的作用.干姜浸剂对末梢性催吐药硫酸铜诱发的蛙呕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干姜煎剂对中枢性催吐药阿扑吗啡及洋地黄引起的鸽呕吐均无抑制作用.干姜浸剂能抑制血管通透性,与半夏浸剂同用有利尿作用.姜辣素、姜烯酮有显著的灭螺作用.

折叠编辑本段常用配方

①治卒心痛:干姜末,温酒服方匕,须臾,六、七服,瘥。(《补缺肘后方》)

②治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甘草100克(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干姜150克(强人可四两)。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伤寒论》通脉四逆汤)

③治中寒水泻:干姜(炮)研末,饮服10克。(《千金方》)

④治头目旋晕吐逆:川干姜100克(炮),甘草50克(炙赤色)。上二味,为粗末。每服20-25克,用水二盏,煎至八分,食前热服。(《传信适用方》止逆汤)

⑤治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各50克,半夏100克。上三味,末之,以生姜汁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日三服。(《金匮要略》干姜人参半夏丸)

⑥治伤寒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太热者: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伤寒论》干姜附子汤)

⑦治脾寒疟疾:一干姜、高良姜等分。为末。每服5克,水一盏,煎至七分服。二干姜炒黑为末,临发时以温酒服三钱匕。(《外台》)

⑧治寒痢青色:干姜切豆大,海米饮服六、七枚,日三夜一。(《补缺肘后方》)

⑨治吐血不止:干姜为末,童子小便调服5克。(《千金方》)

⑩治吐、下血:当归阿胶各4克,川芎2.5克,蒲黄5克,柏叶7.5克,炒姜炭七分。上水煎,百草霜末点服。(《观聚方要补》断红饮)

⑾治脾胃虚弱,饮食减少,易伤难化,无力、肌瘦:干姜(频研)四两,以白饧切块,水浴过,入铁铫溶化,和丸梧子大。每空心米饮下三十丸。(《十便良方》)

⑿治肾若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草、白术各100克,干姜、茯苓各200克。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金匮要略》干姜苓术汤)

⒀治暴赤眼:白姜末,水调,贴脚心。(《普济方》)

⒁治痈疽初起:干姜50克。炒紫,研末,醋调敷周围,留头。(《诸症辨疑》)

折叠编辑本段各家论述
1.张元素:干姜本辛,炮之稍苦,故止而不移,所以能治里寒,非若附子行而不

止也。理中汤用之者,以其回阳也。

2.李杲:干姜,生辛炮苦,阳也,生用逐寒邪而发表,炮则除胃冷而守中,多用之耗散元气,辛以散之,是壮火食气故也,须以生甘草缓之。辛热以散里寒,同五味子用以温肺,同人参用以温胃也。

3.朱震亨:干姜,入肺中利肺气,入肾中燥下湿,入肝经引血药生血,同补阴药亦能引血药入气分生血,故血虚发热、产后大热者,用之。止唾血、痢血,须炒黑用之。有血脱色白而夭不泽,脉濡者,此大寒也,宜干姜之辛温以益血,大热以温经。

4.《纲目》:干姜,能引血药入血分、气药入气分。又能去恶养新,有阳生阴长之意,故血虚者用之。凡人吐血、衄血、下血,有阴无阳者,亦宜用之,乃热因热用,从治之法也。

5.《本草经疏》:炮姜,辛可散邪理结,温可除寒通气,故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出汗,逐风湿痹,下痢因于寒冷,止腹痛。其言止血者,盖血虚则发热,热则血妄行,干姜炒黑,能引诸补血药入阴分,血得补则阴生而热退,血不妄行矣。治肠僻,亦其义也。6.《本草正》:下元虚冷,而为腹疼泻痢,专宜温补者,当以干姜炒黄用之。若产后虚热,虚火盛而唾血、痢血者,炒焦用之。若炒至黑炭,已失姜性矣。其亦用以止血者,用其黑涩之性已耳。若阴盛格阳、火不归元及阳虚不能摄血,而为吐血、衄血、下血者,但宜炒熟留性用之,最为止血之要药。

7.《药品化义》:干姜干久,体质收束,气则走泄,味则含蓄,比生姜辛热过之,所以止而不行,专散里寒。如腹痛身凉作泻,完谷不化,配以甘草,取辛甘合化为阳之义。入五积散,助散标寒,治小腹冷痛;入理中汤定寒霍乱,止大便溏泻;助附子以通经寒,大有回阳之力;君参术以温中气,更有反本之功。生姜主散,干姜主守,一物大相迥别。……炮姜,退虚热。

8.《本草崇原》:《神农本经》止有生姜、干姜,而无炮姜,后人以干姜炮黑,谓之炮姜。《金匮要略》治肺痿用甘草干姜汤,其干姜亦炮:是炮姜之用,仲祖其先之矣。姜味本辛,炮过是辛味稍减,主治产后血虚身热,及里寒吐血、衄血、便血之证。若炮制太过,本质不存,谓之姜炭,其味微苦不辛,其质轻浮不实,又不及炮姜之功能矣。即用炮姜,亦必须三衢开化之母姜,始为有力。

9.《本草求真》:干姜,大热无毒,守而不走,凡胃中虚冷,元阳欲绝,合以附子同投,则能回阳立效,故书有附子无姜不热之句,仲景四逆、白通、姜附汤皆用之。且同五味则能通肺气而治寒嗽,同白术则能燥湿而补脾,同归芍则能入气而生血,……

10.《本经》: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僻下痢。生者尤良。

11.《胡录》:治寒冷腹痛,中恶、霍乱、胀满,风邪诸毒,皮肤间结气,止唾血。

12.《药性论》:治腰肾中疼冷,冷气,破血,去风,通四肢关节,开五脏六腑,去风毒冷痹,夜多小便。治嗽,主温中,霍乱不止,腹痛,消胀满冷痢,治血闭。病人虚而冷,宜加用之。

13.《唐本草》:治风,下气,止血,宣诸络脉,微汗。

14.《日华子本草》消痰下气,治转筋吐泻,腹藏冷,反胃干呕,瘀血,扑损,止鼻洪,解冷热毒,开胃,消宿食。

15.《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通心气,助阳,去脏腑沉寒,发诸经之寒气,治感寒腹痛。

16.王好古:主心下寒痞,目睛久赤。经炮则温脾燥胃。

17.《医学入门》:炮姜,温脾胃,治里寒水泄,下痢肠僻,久疟,霍乱,心腹冷痛胀满,止鼻衄,唾血,血痢,崩漏。

18.《长沙药解》:燥湿温中,行郁降浊,下冲逆,平咳嗽,提脱陷,止滑泄。

折叠编辑本段食疗价值
姜的根茎。采收后经处理干净,切片晒干或低温烘干用。

性味辛热。能温里散寒,温肺化痰。用于脘腹冷痛,呕吐腹泻;肺寒久咳气喘,痰多清稀。可与人参、五味子等配伍。可煮粥,煎汤等。一般多与其它香料合用。

折叠编辑本段食用讨论
食补选时,顺应天时。  

要说清楚“晚上吃姜是否等于吃砒霜”的问题,还得从中医的阴阳寒热说起。

一天之中有阴阳之分,从午夜开始,自然界的阳气逐渐上升,至中午阳气最旺,气温也最高;午后阳气逐渐衰弱,直至半夜阳气最弱,此时阴气为最甚;午夜过后,阳气逐渐恢复。生命的活动表现属阳,生命的安静表现属阴。

中医认为天人相应,白天阳气旺盛的时候应该多活动,温补性质的药物吃下去就可以帮助阳气生发,可以摄人适当的阳性(温性)食物,如生姜等。晚上二阴气逐渐旺盛时,阳气就要收敛起来,不能再像白天那样亢奋,这时如果摄人过多的温热食物或补品,会影响睡眠、影响身体合成代谢,不利于劳累后机体的自我修复,对身体有害。

所以,补益的药物中,温补的(如鹿茸红参等)应该早晨、白天吃,这样白天就精神;养阴的补品应该下午、晚上吃,人体更易吸收、利用,利于睡眠。由此,从一般意义上来说,白天吃姜有益,晚上=不宜吃姜。

在这里要补充的是,白天阳气旺盛时不能赖在床上,应当在外面工作忙碌;晚卜阴气甚,容易损伤阳气,所以人类发明了房子、被子来规避阴气,此时应该归家守舍。这才是符合天道的养生规律,万物皆同此理,反之则不利。

体质有别,区别对待。  

就每一个个体而言,体质有寒热之别。寒热偏差不大的人,按上述即可。但有些寒热偏差很大的人,则应该注意:热盛的人,经常感到身体有各种热的表现,这类人无论白天、晚上都不宜吃姜,而应该多吃寒凉的食物;寒气大的人,经常感到全身有各种冷或怕冷的表现,晚上如果能有姜汤驱寒,则身暖眠安,平时可以多吃温热的食物。

姜有生姜、干姜之分。  

生姜性温,以温胃为主,有止呕良效,人称“呕家圣药”,兼具温肺之功。生姜虽温但不燥,不会引起喉咙疼,安全性相当高。

而干姜则性辛、热,归脾、胃、肾、心、肺经,其热气能行五脏,不可多用、滥用。.

从寒热性质疾病的治疗方法来看,中医认为应该“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即热病用寒凉药物治疗,寒病用温热药物治疗。如果病人属于虚寒性体质,患的又是虚寒性质的病,此时夜间吃姜也不必顾忌,这对病情好比是雪中送炭,有益无害;相反,如果病人属于热性体质,患的又是热病,此时纵使白天也不能吃姜,否则对病情无异于火上浇油。

患寒性疾病的人,在夜间因受凉而加剧咳嗽、腹痛、呕吐,此时虽是半夜也应该急服热的生姜汤,可以起到温肺暖胃、散寒止咳、止呕止痛的良效,此时生姜是良药,不是砒霜;如果患热性疾病的人中午发热加剧,此时吃姜,便是“杀人”不见血,与砒霜相差无几。

综上所述,所谓“晚上吃姜等于吃砒霜”的提法不完全准确。食物、药物的使用都有相应的适应证,用得恰当就是良药,用之不当则犹如砒霜。不独姜如是,附子、大黄、人参、桂枝……皆如是。换言之,就是要“辨证分析”,切不可一概而论,这也是中医学最核心的精髓所在。

折叠编辑本段加工方法
关于干姜的炮制方法,各家本草记载略有出入。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日曝晒”。

其他的步骤主要有两点值得讨论:

其一,去皮与否。《名医别录》中即有“水淹三日,去皮置流水中六日,更刮去皮,然后晒干,置瓷缸中酿三日,乃成”的记载。我们知道,生姜皮性味辛、凉,主和脾行水。明代《本草蒙荃》一书中即有“去皮热,留皮凉”的记载。因此,生姜皮与生姜之辛温之性不和,更与干姜辛热之性不容,当别为两药,在生姜和干姜入药时,宜去皮为佳。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在所有的姜的炮制品中,生姜皮中的挥发油含量最低,这也能说明去皮与否的问题。

其二,水泡与否。《录名医别》《图经本草》等药学著作都有生姜水泡后日晒为干姜的记载,有些医药学著作将这一步骤称为“水酿”。从传统中医药学理论来讲,通过水泡,可以减弱姜的辛温之性,使解表力减弱,功专和中。但是,这一步骤是否必须,尚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折叠编辑本段植物栽培
气候土壤:宜于地势略带倾斜,阳光充足,排良好的砂质壤土。整地:2月中旬深翻40-50cm,清除杂草。4月初再翻耕1-2次,后整平开沟。种植:3月上旬将种姜晒2-3日,然后置温室内铺于竹笆上,用炉火加温,保持在20-30度左右,促进发芽,约经3-4周,等芽长1-1、5cm时取出,分别近一芽一块切成小块,在清明到谷间栽种。行、株距45-50cm,穴深10-15cm,每次一块,芽向上,种后即施粪尿,草木灰等肥料。

折叠编辑本段栽培加工
〖植物/动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40--100厘米。根茎肉质肥厚,稍扁平,有芳香气和辛辣味。叶2列,线状披针形,长15--30厘米,宽约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狭,光滑无毛;叶舌长2--4毫米,膜质。花茎自根茎生出,高约20厘米;穗状花序卵形至椭圆形,长4--5厘米;苞片淡绿色,卵圆形,先端具硬尖;萼筒长l厘米;花冠黄绿色,裂片披针形,长不及2厘米;唇瓣中央裂片长圆状倒卵形,较花冠裂片短,有淡紫色条纹及淡黄色斑点;雄蕊微紫色,药隔附属体包裹着花柱。栽培者很少开花。原产于热带亚洲,我国除东北外,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

〖药材产地〗

主产于四川省、贵州省;浙江省、山东省、湖北省、广东省、陕西省亦产。其中以四川省、贵州省的产量大,且品质好,销全国并出口。

〖栽培〗

喜温暖湿润的气候,不耐寒,怕潮湿,怕强光直射。忌连作。宜选择坡地和稍阴的地块栽培。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壤土至重壤土为宜。用根茎 (种姜) 繁殖,穴栽或条栽。秋季采挖生姜时,选择肥厚、色浅黄、有光泽、无病虫伤疤的根茎作种姜,下窖贮藏或在室内与细沙分层堆放贮藏备用。南方于l--4月份,北方于5月份,取出种姜保温催芽,然后把种姜切成小块,每块保留l--2个壮芽。穴栽按行株距40厘米×30厘米开穴,深13--17厘米。先浇粪水于穴中,待渗透土后,每穴平放种姜l块,最后覆盖细堆肥与土。条栽按行距40厘米开沟,施入基肥后,按株距27厘米下种,上覆土与地面平。四川省产区很注意播种的深浅度,播种深 (挖穴30厘米左右) ,并不断培土而成菜姜,为生姜来源;播种浅 (挖穴5--10厘米) 而成药姜,为干姜来源。出苗后发现缺株,及时补栽。全年中耕除草3--4次、追肥4次,肥料以有机肥和复合肥为主。生长期间对水分要求比较严格,不能缺水,出现干旱要及时浇水保湿,收获前10日停止浇水。病害有腐败病,俗称姜瘟、高温多雨季节易发病。用波尔多液浸种10分钟,发病时拔除病株,用石灰撒病穴消毒。虫害有亚洲玉米螟,8--9月份为害姜的茎秆。用90%敌百虫1000倍液灌心叶。姜弄蝶,以幼虫为害叶片。用80%敌敌畏1500倍液喷杀。

〖采收加工〗

多在冬季采收。挖出根茎,洗净,晒干或用低温烘干;或选肥嫩的姜切片,干燥。称“干姜片”。

〖药材炮制〗

1.干姜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略泡,洗净,润透,切厚片或块,干燥,筛去碎屑。

2.炮姜 先将净砂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加热,炒至灵活状态,再加入干姜片或块,不断翻动,炒至鼓起,表面棕褐色,取出,筛去砂,晾凉。

3.姜炭 取干姜片或块,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喷淋少许清水,灭尽火星,略炒,取出,晾干,筛去碎屑。

〖药材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折叠编辑本段营养知识
干姜知识介绍:干姜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姜为多年生草本,我国中部、东南部至西南部各省广为栽培。

10至11月茎叶枯黄时采收,挖起根茎,去掉茎叶、须根。

干姜根茎呈不规则扁平块状,具指状分枝,长3至7厘米,厚1至2厘米。表面灰棕色或浅黄棕色,粗糙,具皱纹及明显的环节。分枝处常有鳞片残存,分枝顶端有茎痕或芽。质坚实,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粉性和颗粒性。内皮层环纹明显,筋脉点(维管束)及黄色油点散在。气香特异,味辛辣。

以质地坚实、断面色黄白、粉性足、气味浓者为佳。

干姜营养分析:根茎的主要成分为姜醇(Zingiberol)、姜烯(Zingiberene)、没药烯(Bisabolene)等。姜的辛辣气味主要为姜辣素(Zingerol)和姜烯酮(Shogaol)所形成。有温中散寒、祛燥湿、止呕的作用。

干姜补充信息:1. 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或块,干燥。炮制后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

2. 姜按用途和收获季节不同而有嫩姜和老姜之分:

嫩姜多在八月份挖掘,一般含水多,纤维少,辛辣味淡薄,除做调味品外,尚可炒食,做姜糖等;

老姜多在十一月份挖掘,水分少,辛辣味浓,主要用做调味。

3. 姜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调味品,同时也可作为蔬菜单独食用,而且还是一味重要的中药材。

4. 它可将自身的辛辣味和特殊芳香渗入到菜肴中,使之鲜美可口,味道清香。

5. 姜的品质要求:修整干净,不带泥土、毛根、不烂、无蔫萎、虫伤,无受热、受冻现象。姜受热,生白毛,皮变红,易烂;受冻则皮软,外皮脱落,手捏流姜汁。

干姜适合人群: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禁服。

干姜食疗作用:干姜味辛,性热;归脾、胃、心、肺经;芳辣窜散,降中有升,走而能守;

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渐肺化饮的功效;

主治脘腹冷痛,呕吐泻痢,胸痹心痛,亡阳厥逆,寒湿痹痛,寒饮喘咳。

干姜食物相克:干姜恶黄连黄芩、天鼠矢。

干姜做法指导:1. 脘腹冷痛者,多与高良姜配伍。

2. 汗吐下太过,亡阳欲脱,四肢厥逆,脉微欲绝者,可与附子相须为用,即可增强附子回阳救逆之功,又可减低附子之毒性。

3. 寒饮伏肺,症见咳嗽气喘,形寒背冷,痰多清稀者,可与细辛、五味子等配伍。

烹调用途:姜片亦为烹任调料,其应用参见“生姜”条。姜粉则为“五香粉”和“咖喱粉”的原料之一。

折叠编辑本段植物形态
姜,多年生草本,高50-80cm。根茎肥厚,断面黄白色,有浓厚的辛辣气味。叶互生,排成2列,无柄,几抱茎;叶舌长2-4mm;叶片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15-30cm,宽1.5-2.2cm,先端渐尖,基部狭,叶革鞘状抱茎,无毛。花葶自根茎中抽出,长15-25cm;穗状花序椭圆形,长4-5cm;苞片卵形,长约2.5cm,淡绿色,边缘淡黄色,先端有小尖头;花萼管长约1cm,具3短尖齿;花冠黄绿色,管长2-2.5cm,裂片3,披针形,长不及2cm,唇瓣的中间裂片长圆状倒卵开,较花冠裂片短,有紫色条纹和淡黄色斑点,两侧裂片卵形,黄绿色,具紫色边缘;雄蕊1,暗紫色,花药长约9m,药隔附属体包裹住花柱;子房3室,无毛,花柱1,柱头近球形。蒴果。种子多数,黑色。花期8月。  

查看评论

标签: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上一篇:鸽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资讯>>

评论:干姜

首页 | 高级搜索 | 联系我们 | 信息反馈 | 网站地图 | 返回顶部 | RSS订阅

Copyright © 2012 - www.xuewei36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人体穴位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