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糖尿病是指怀孕前未患糖尿病,而在怀孕时才出现高血糖的现象,其发生率约百分之一到三。筛检的方法是在怀孕二十四到二十八周之间,喝五十公克糖水,一小时后验血糖,若血糖数值超过标准,则须进一步做一百公克耐糖测试。若经过医师为妊娠糖尿病患者,首先须向营养师作营养咨询,提供正确的饮食方式,并做适量的运动。少数患者经过上述方法仍无法将血糖控制好,此时须予以注射胰岛素。如此可以预防巨婴症,让您能够顺利的生产。下面跟随360常识网了解一下吧!
什么人易得妊娠糖尿病?
由于症状轻微,孕妇自身不易识别,因此具有下述妊娠期糖尿病高危因素的孕妇应警惕患病的可能性:
1、身体过胖者。若怀孕前体重指数在24以上(体重指数=体重公斤数/身高厘米的平方),应提高警惕。
2、年龄在30岁以上,尤其是35岁以上的孕妇。
3、家族中有糖尿病患者,尤其是一级亲属(包括父母和兄弟姐妹)中有糖尿病患者时,本人孕期患糖尿病的危险性明显增加。
4、孕期的尿常规检查经常出现空腹尿糖阳性。
5、孕期反复患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或称霉菌性阴道炎)。
6、以前怀孕时出现过不明原因的反复自然流产、胎儿宫内死亡、胎儿畸形等情况。
7、曾分娩体重大于4公斤的胎儿。
8、曾患过妊娠期糖尿病者。
9、这次怀孕过程中发现胎儿比实际孕周偏大或者出现羊水过多。
若孕妇有以上情况,并不说明这次怀孕一定发生妊娠期糖尿病,只是提醒其有高危因素,应及时接受筛查,以免延误治疗。
妊娠糖尿病对胎儿的影响
1、易导致胎宝宝死亡
研究认为,胎儿的死亡率增高主要与孕妇的血糖水平升高有关。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若能严格地控制血糖,并在妊娠的晚期加强对胎儿的监测,是可以降低胎儿死亡率的。
2、易导致胎儿先天性畸形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所孕育的胎儿容易出现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畸形,如脊柱裂、脑积水、先天性、肛门闭锁等。
3、易形成巨大胎儿
妊娠期糖尿病多发生在妊娠的中晚期,此时胎儿的器官已经形成,因此对胎儿的影响主要是可导致其过度发育,从而形成巨大胎儿。
妊娠糖尿病怎么办?
(一)饮食控制:营养需求与正常孕妇相同,热量、蛋白质、钙质、铁质、叶酸、维生素B群等,都不可少。在总热量不变下,最好少量多餐,并注意质与量之分配,如此可使血糖较平稳。此外,应避免甜食及高油食物的摄取,并增加膳食纤维。具体有以下几大原则:
1、增加热量需求:妊娠初期不需要特别增加热量,中、后期增加300大卡/天。
2、建议少量多餐:一次进食大量食物会造成血糖快速上升,且母体空腹太久时,容易产生酮体,所以建议少量多餐,将每天应摄取的食物分成5-6餐。睡前要补充点心。
3、控制甜食:应尽量避免加有蔗糖、砂糖、果糖、葡萄糖、冰糖、蜂蜜、麦芽糖之含糖饮料及甜食,可避免餐后快速的血糖增加。
4、多选粗粮:以面包为例,白面包的GI(血糖生成指数)为70,但掺入75-80%的大麦粒的面包为34,所以提倡用粗制粉带碎谷粒制成的面包代替精白面包。
5、简单为主:蔬菜能不切就不切,谷粒能整粒就不要磨。
6、少食或忌食事物:
甜食类:巧克力、甜饼干、甜面包、果酱、蜂蜜等。
高淀粉食物:土豆、山芋等。
油脂类:花生类、瓜子、核桃仁、松子仁等。忌动物性脂肪油(奶油、猪油、黄油等)。
熬煮时间过长或过细的淀粉类食物,如大米粥、糯米粥、藕粉等。
(二)运动控制:适当参加室外活动,尤其是餐后散步。
(三)药物控制:如果有药物控制,一定要严格配合医生的治疗和做好自我检测。心情舒畅:保持心情愉快很重要,认真对待病情但不做无谓的担心。
(四)分娩方式的选择:妊娠合并糖尿病,有巨大胎儿、胎盘功能不良、胎位异常或其他产科指征者,应行剖腹产。对糖尿病病程大于十年,伴有视网膜病变及肾功能损害、重度子痫前期、有死胎史的孕妇。应放宽剖腹产指征。
推荐经典食谱2个,孕妈们可以多吃点。
1、玉竹炒藕片
营养分析:莲藕健脾开胃、益血生肌、止泻;玉竹养阴润燥、生津止渴,两者同烹,适用于各型糖尿病孕妇常食。
制作方法:
(1)玉竹洗净,去根须,切段,焯熟,沥干;莲藕洗净,切片,焯水;胡萝卜去皮,切片。
(2)锅上火放油烧热,倒入藕片、玉竹段、胡萝卜片炒至断生,加精盐、姜汁、胡椒粉翻炒均匀,加味精即可装盘。
2、糖醋山药蛋块
营养分析:山药含有粘液蛋白,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糖尿病,是糖尿病人的食疗佳品;山药含有大量的黏液蛋白、维生素及微量元素,能有效阻止血脂在血管壁的沉淀,预防心血疾病,取得益志安神、延年益寿的功效。
材料:山药,植物油、醋、糖水适量,面粉50克
制作方法:
(1)将山药洗净,去皮,切成滚刀块。
(2)炒锅烧热,加植物油适量,烧至六成热时,将山药块放入,炸至起皮呈黄色捞出,沥油。
(3)炒锅控净油,加醋及糖水,烧开后再倒入山药块,用面粉80克(面粉50克加水)使汁收浓,裹匀山药块,即成。
(查看评论) |
Copyright © 2012 - www.xuewei36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人体穴位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