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注
三阴交穴 足三里穴 涌泉穴 太溪穴 太冲穴 迎香穴 肾俞穴 血海穴 关元穴 风池穴 中脘穴 阴陵泉穴 肩井穴
人体穴位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健康新闻 > 健康快讯

7种止咳化痰的中药,润肺养阴止咳最有效

时间:2022-06-22 16:09:35   来源:人体穴位网  作者:www.xuewei360.com

  咳嗽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个症状,尤其是经常咳嗽的患者,会影响她的工作和生活,影响休息。大家都知道中药的副作用较小,关于止咳化痰的药物也有不少,其中止咳化痰的中药就有比如枇杷叶、川贝、甘草、百合、苦杏仁麦冬、百部等等,都能起到滋阴润肺、化痰止咳的疗效,下面就来为大家详细介绍。

 

7种止咳化痰的中药

  1、枇杷叶

  枇杷叶具有止咳化痰的这种作用,用枇杷叶煮水来饮用,可以有效的缓解肺热咳嗽的这种症状,所以枇杷叶是能治疗咳嗽的。因为枇杷叶里面还有杏仁甙,在水煮的时候具有止咳作用的如氢氰酸,它可以发挥出来,也可以加入适量的蜂蜜,或者是冰糖以及雪梨来代茶饮用都是可以的,对缓解咳嗽或者是嗓子的不适一般都是有效果得。对于长期咳嗽,咳痰的人,患有呼吸系统的疾病的人群,可以经常服用枇杷叶煮水,以茶代饮还是比较好的。

  2、川贝

  川贝性味甘、微寒,入肺经。具有清热散结,化痰止咳的功效。用于肺热咳嗽,咳黄痰,瘰疬痰核等症。此外川贝性味甘,有润肺的作用,所以可用于肺燥、阴虚燥咳等症。由于川贝价格相对比较昂贵,如果入汤药煎服既浪费药材,而且效果减弱,所以建议研成面进行冲服,或者是用熬好的汤药液体进行冲服。用于肺热咳嗽,可以配伍双皮、黄芩等药物。

止咳化痰的中药-川贝

  3、甘草

  甘草是一种传统中药,具有祛痰、止咳、清热、解毒的功效,还有显著的抗炎,和抗变态反应的作用。能够延长上皮细胞的寿命,对于慢性气管炎、肺气肿、咽喉炎、急性扁桃体炎、肺炎的病人,引起的咳嗽、痰多、痰液粘稠不易咳出,有很好的效果。

  4、苦杏仁

  苦杏仁中特有的杏仁苷是作用非常大的,尤其是在止咳化痰方面,杏仁苷有非常好的镇静、平喘的功效,对于咳嗽气喘、胸闷痰多有很好的润肺、化痰作用,但是本身还是有轻微的毒性的,所以不能多吃,使用的时候还是要咨询专业的医师。

  5、麦冬

  麦冬是非常好的养阴的中药,所以对内热引起的病症都能起到治疗作用,能有养阴、润肺、生津止渴、除烦、养心的功效,所以对于燥咳、肺阴虚引起的咳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平时可以直接用麦冬泡水,能起到止咳化痰的作用。

止咳化痰的中药

  6、知母

  知母本身就能够滋阴、降噪、生津、泻火,对于热病有很好的效果。所以一般来讲肺热引起的咳嗽、阴虚引起的咳嗽,痰多、痰液粘稠等症状,知母都能起到很好的降火、化痰的效果。

  7、百部

  百部归入肺经,而且性味温平,所以对于咳嗽是有再好不过的作用了,无论是新发的咳嗽,还是肺痨久咳、百日咳,百部都能起到很好的润肺、止咳平嗽的疗效。它独有的生物碱不仅能镇咳平喘,还具有杀虫抑菌的作用,所以又能化痰消炎。

7种止咳化痰的中药,润肺养阴止咳最有效

咳嗽痰多的常见原因

  1、肺热咳嗽痰多

  肺热咳嗽痰多是由于风热邪毒犯肺,或风寒化热,肺受热毒所灼,失于宣降清肃,痰热内部导致肺内郁热,出现以咳嗽为主的一种症候,常在肺热感冒、无感冒症状后出现。肺热咳嗽主要症状之一为反复咳嗽,常伴有恶寒发热,咳嗽胸痛,初期痰少而粘,后期则呼吸不利、口干咽燥,舌苔薄黄,痰多,部分还伴有胸胁隐痛、气短乏力、自汗盗汗,低热或潮热,面色少华,形体消瘦等症状。

  2、支气管炎、肺炎痰多

  小儿支气管炎通常是由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等病毒性感染引起的并发症,也可能由细菌感染所致,是小儿常见的一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支气管炎,初期为干咳,痰量逐渐增多,渐成粘液脓性痰。治疗不彻底容易转为慢性支气管炎,以持续性咳嗽为主,多月不愈,早晚加重,尤以夜间为明显。痰量或多或少,以咳出为快。临床在缓解期可以用一些止咳平喘的中药制剂,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症状。

  3、肺燥咳嗽有痰

  燥邪伤肺所致的咳嗽。其证咳嗽痰少,喉中声哑,烦渴引饮,大便秘涩,肌肤干燥。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咳嗽、咳黄痰,伴有口干、咽痛、便秘、身热或伴有喘息等症状,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少津。治宜清燥润肺,用清燥救肺汤等。

7种止咳化痰的中药,润肺养阴止咳最有效

  关于7种止咳化痰的中药就跟大家介绍到这里了,文中也给大家介绍了常见引起咳痰的原因。因为咳嗽是将毒液排除体外的一种保护性的反射动作,所以咳嗽是许多疾病的一种非特异性症状,如果出现长时间的咳嗽不止,咳嗽有痰严重就应该考虑进行必要的医学检查。

查看评论

标签: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评论:7种止咳化痰的中药,润肺养阴止咳最有效

首页 | 高级搜索 | 联系我们 | 信息反馈 | 网站地图 | 返回顶部 | RSS订阅

Copyright © 2012 - www.xuewei36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人体穴位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