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注
三阴交穴 足三里穴 涌泉穴 太溪穴 太冲穴 迎香穴 肾俞穴 血海穴 关元穴 风池穴 中脘穴 阴陵泉穴 肩井穴
人体穴位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健康新闻 > 健康快讯

专家讲解夏治哮喘方法及原理

时间:2022-08-05 11:13:05   来源:人体穴位网  作者:www.xuewei360.com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儿科主任医师 李华强

  哮喘病的发病机理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的结合,以及免疫功能不平衡所致。因此,避免过敏原、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控制气道变态反应炎症是治疗哮喘的根本。

  西医对哮喘的治疗分为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急性发作期主要是解痉和抗炎治疗,应用支气管扩张剂、肾上腺皮质素类药物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减轻气道黏膜水肿和炎症,控制哮喘的发作。缓解期是两次发作的中间间歇阶段,疾病相对稳定,这时主要是消除气道的慢性炎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预防哮喘复发。除了避免过敏原及诱发因素外,可继续吸入维持量糖皮质激素,采用免疫调节剂(斯奇康、胸腺肽、匹多莫德等)。也有报道在夏、秋季应用斯奇康0.5毫克,隔日1次,18次为1疗程,对预防哮喘的发作有一定的疗效。

  中医提倡“扶正固本”、“中医冬病夏治”等原则,从补肺、益肾和健脾入手来防治哮喘,调节哮喘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抵抗力,以预防哮喘的发作。儿童哮喘缓解期也可用“中医冬病夏治”法来治疗。

  事实上,中西医结合治疗哮喘都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江苏省中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 陆力生

  中医防治哮喘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的“中医冬病夏治”最具特色,最受广大哮喘患者的欢迎。

  按照“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中医提倡“发时治标,平时治本”的质量原则,意思是在疾病发作时应使用止咳化痰等消除 哮喘症状的方法,疾病平缓时应使用扶正固本的方法。其扶正祛邪之法,与西医在缓解期进行的全身免疫调节和抗炎治疗有相通之处。这一理论是哮喘临床治疗的指导思想。

  中医认为,造成哮喘反复发作的根本原因是肺、脾、肾三脏功能衰弱,导致“痰”这种邪气长期停留体内不能消除,中医称之为“伏痰”。中医从辩证论治的角度,在治疗时有针对性的从补肺、健脾、益肾、化痰等方面入手,通过扶助正气、祛除邪气,进行全身整体的调节,改善患者的全身免疫缺陷,消除气道炎症,从而控制和预防哮喘的发作。对于哮喘缓解期的治疗,中医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医冬病夏治的主要方法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 苏惠萍

  哮喘的“中医冬病夏治”疗法主要包括中药、针灸、拔罐、理疗等多种中医方法。

  ★药物疗法

  主要有内服法和外治法。

  内服法——由于患者体质、病程、病情轻重、阴阳偏盛偏衰的个体差异及脏腑失和的不同类型,“冬病”患者缓解期多表现为肺气虚弱、肺脾两虚、肺肾气虚、脾肾阳虚、气虚痰阻、痰阻血虚等多种类型,因此内服药物必须辩证选药,主要调节肺、脾、肾三脏功能,扶正祛邪,多以补肺健脾、健脾益肾、温肾壮阳、化痰活血、温经通络为治则,可选用不同的中药方剂,如补肺汤、生脉散、二陈汤、六君子等,也可选用中成药,如玉屏风散、生脉饮、金匮肾气丸、冬虫夏草制剂等。

  外治法——包括中药穴位贴敷、中药离子穴位导入、中药穴位注射。均需选用助阳祛邪、温经通络的药物,应用不同的方法,使药物经体表穴位进入体内,穴位的选择多为肺俞、心俞、脾俞、肾俞、膈俞、大椎等,每次可选3—4组穴位。中药穴位贴敷法,是将药物加生姜汁调成膏状,使用专用皮肤贴剂,将药物贴敷在相应的体表穴位上;中药离子穴位导入法,是将药物浓煎成汁,应用专用的中频离子导入治疗仪,是药物经体表穴位进入体内;中药穴位注射,是将药物加工为针剂,应用注射器将药物注入体表穴位。

  ★非药物疗法

  主要是针灸、拔罐、理疗,遵循经络学说,协调脏腑平衡阴阳。

  在以上诸法中,重要穴位贴敷疗法,因其有方法简便、安全无痛、疗效确切、费用低廉的优势,今年来倍受患者青睐,是“中医冬病夏治”最常用的中医内病外治疗法。

  应该指出的是,无论哪种治疗方法,均应在专科医师指导下进行。

  江苏省中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 陆力生

  中医冬病夏治哮喘除了药物外敷治疗,还有针灸疗法、拔罐疗法、推拿疗法、饮食疗法等。针灸疗法取患者膻中、肺俞、脾俞、肾俞、足三里、丰隆等穴,三伏时节隔日一次,共15次。拔罐疗法取膻中合双侧膏肓、肺俞、脾俞、肾俞等穴,每次拔罐5—10分钟,隔日一次,共15次。推拿疗法使用捏脊手法,由尾椎两旁开始沿脊柱向上捏至大椎两旁,每日捏脊10遍,每日一次,连续30日。以上方法对哮喘的防治均有一定的效果,可根据个人的体质和适应能力选用。(家庭医药)

查看评论

标签: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评论:专家讲解夏治哮喘方法及原理

首页 | 高级搜索 | 联系我们 | 信息反馈 | 网站地图 | 返回顶部 | RSS订阅

Copyright © 2012 - www.xuewei36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人体穴位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