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注
三阴交穴 足三里穴 涌泉穴 太溪穴 太冲穴 迎香穴 肾俞穴 血海穴 关元穴 风池穴 中脘穴 阴陵泉穴 肩井穴
人体穴位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健康新闻 > 健康快讯

牡丹有着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

时间:2022-08-05 11:30:05   来源:人体穴位网  作者:www.xuewei360.com

  富贵花、木芍药、鼠姑、鹿韭

【学名】Paeonia suffruticosa

【科属】芍药科芍药属

【主态习性】牡丹原产我国,喜温凉高燥,忌炎热低湿环境。较耐寒,可耐零下30摄氏度的低温。耐干燥,在年均相对湿度45%左右处即能正常生长。喜光,稍耐阴。宜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或沙壤土,忌粘重土壤或于低湿处栽植。宜中性土壤,稍酸、稍碱土壤也能生长。牡丹寿命可达百年至数百年。幼年生长缓慢,3年生以后生长速度加快,4~5年生始花。开花繁盛期可延续25~30年,40年后生长衰弱进入老年期、开花稀少,需要及时更新。牡丹年周期分为生长期和休眠期。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约2月上中旬至3月中旬芽萌动;3用中下旬至4月上旬展叶;4月中下旬至5月中旬开花。6月至10月花芽分化。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叶枯落,进入休眠。为落叶亚灌木。

【栽培管理】牡丹常用分株和嫁接法繁殖,也可播种。扦插和压条繁殖。分株繁殖,操作简单易行,可保持品种优良性状,翌年即可开花,但繁殖系数低,黄河流域于9用下旬至10月上旬进行。选4~5年生植株,挖出去土,放阴凉处晾1~2天,顺根系缝隙处切开,每株可分2~5株。嫁接繁殖,用于珍贵品种,即用芍药根或牡丹根力砧木,选用根际萌发的新枝或一年生短枝作接穗,用劈接或嵌接法嫁接,嫁接适期为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繁殖,用于培育新品种和繁殖砧木。种子采收后应立即播种。扦插繁殖,多以牡丹根际萌出的枝条力插穗,用300mg/L吲哚丁酸速蘸切口后插于苗床。牡丹具粗长的肉质根,应选上层深厚、地势高敞、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处栽植,忌连作,栽植适期为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牡丹虽耐旱,但在干旱季节,仍需供应水分。春季要充分浇水;夏季多雨,可不浇水,要注意雨后排水,勿使受涝;秋季适当控制浇水,以免引起“秋发”。牡丹喜肥,一年至少施肥3次,即“花肥”,春天结和浇“返青水”施入,宜用速效肥;“芽肥”,于花后追施,补充开花的营养消耗和为花芽分化供应充足养分,除氮肥外可增加磷、钾肥;“冬肥”,结合浇冻水进行,利于植株安全越冬。牡丹栽培2~3年后,要进行定枝,决定植株保留的枝数。生长势旺、发枝力强的品种,可留3~5枝;生长势弱、发枝力差的品种,剪除细弱枝,保留强枝。为使植株花繁叶茂,应进行摘芽,根据植株大小,确定开花数,选留一定数量的饱满花芽。一般5~6年生株留3~5个花芽,余者全部摘除。

自古以来,牡丹以“国色天香”、“花中之王”之称,艳冠群芳。唐代刘禹锡《赏牡丹》诗云:“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每到“谷雨三朝赏牡丹”之时,花如海,人如潮,“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相传,武则天“诏游后苑,百花俱开,牡丹独迟,遂贬于洛阳”。这就是民间流传的武则天贬牡丹的故事。谁知这一贬,竟使“洛阳牡丹甲天下”。

牡丹除了以其硕大的花朵、华贵的风姿、艳丽的色彩、高洁的风范,供人观赏、一饱眼福外,有着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

在我国,食用牡丹花卉的历史悠久。据史料介绍,牡丹花的食用从宋代就开始了。到明清时期,已有了较为完满的原料配方和制作方法。清代《养小录》中就有牡丹花汤20多种花卉食品的制作方法,且烹饪讲究,做工精细。据《养小录》载:“牡丹花瓣,汤焯可,蜜浸可,肉汁脍亦可。”黄云鹄《粥普·卉药类》中记有牡丹、菊花等众多花卉粥品。牡丹花瓣和花粉,可制作保健食品和饮料,也是调配高级化妆品的重要原料。

俗话说:“家有百药园,不要请医生”牡丹还是我国广泛使用的重要药材,据魏《神农本草经》载:“牡丹味辛寒,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在甘肃武威挖掘的东汉早期墓葬中,发现医学竹简数十枚,就有牡丹治疗“血瘀病”的记载。

用牡丹根加工制成的“丹皮”是名贵中草药。其性微寒,味辛、无毒,入心、肝、肾三经,有散阏血、清血、和血、清热、止痛、通经之功能。还有降血压、抗菌消炎之作用,久服可益身延寿。在治疗急性荨麻疹、肝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神经衰弱、不孕、乳房硬块、冠心病、白血病等的药方中,均少不了丹皮。据最新研究成果,丹皮中含有13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抗癌物质。

在菜谱中,有牡丹银耳汤、牡丹花熘片、牡丹花里脊丝、牡丹花瓣酒等。一些地方用牡丹花瓣与肉共烩,制得肉汁牡丹,再和莲花肉爆炒,其色鲜味美,令人叫绝。这些以牡丹花为主的菜肴,不仅美味、清爽、细嫩、惠人口福,而且为食疗佳品,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
 

查看评论

标签: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评论:牡丹有着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

首页 | 高级搜索 | 联系我们 | 信息反馈 | 网站地图 | 返回顶部 | RSS订阅

Copyright © 2012 - www.xuewei36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人体穴位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