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属于中医肺风粉刺范畴,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本病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传统风热、肺热、血热发病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血瘀、湿热、肾虚(肾阴不足)等新观点和新理论。针对痤疮的病因将其分为肺胃积热、肝肾阴虚、湿热蕴结、脾虚肝郁、气滞血瘀5型,分别给予辨证选方用药治疗,临床疗效较为满意。
【关键词】 寻常性痤疮/中医药疗法;辨证论治;肝肾阴虚;清热解毒
痤疮是一种与内分泌功能失调有关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皮肤病,表现为粉刺、丘疹、脓庖、结节、囊肿及瘢痕,好发于面、胸、背等富含皮脂腺的部位。中医称肺风粉刺、酒刺、风刺等。对于痤疮的病因,古代医家多数认为属肺风粉刺范畴,因颜面主要是肺、胃、大肠经所过之处,所以主要是肺、胃、大肠经郁热所致。现代中医对痤疮病因病机的认识有了较大的发展,许多医家在传统风热、肺热、血热发病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血瘀、湿热、肾虚(肾阴不足)等新观点和新理论,并针对痤疮的病因进行辨证论治,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学习多位医家的学术思想,结合临床体会,将痤疮分肺胃积热、肝肾阴虚、湿热蕴结、脾虚肝郁、气滞血瘀5型。
1、 肺胃积热型
肺胃积热型是痤疮的中医经典分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七曰:“面疮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疮,头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又云:“此由肌腠受于风邪,搏于津液,津液之气,因虚作之也。”肺主表,外合皮毛,肺经起于中焦,上行过胸,若腠理不密,热邪乘机侵犯肺经,使肺经血热郁滞,则肺卫失宣,皮毛被郁,邪毒肺热蕴于肌肤而致病;内因则由于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甘厚味,使肺胃积热,积热循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上熏于面部,郁聚于毛孔则发本病。因此,肺胃积热是其发病的重点。对于肺胃积热型的治疗,戴秀兰[1]认为治宜清肺解毒,药用连翘、金银花、鱼腥草、苦地丁、黄连、生大黄、香附、牡丹皮、白花蛇舌草、穿山甲、木贼、火麻仁、生甘草。王松岩[2]治疗肺胃蕴热型痤疮,治疗组服用平痤胶囊(白花蛇舌草、茵陈、桑白皮、地骨皮、枇杷叶、生石膏、知母、黄芩、山楂、牡丹皮、生大黄、甘草等),对照组服用丹参酮,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5%,对照组为80%,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3)。扈晓成[3]治疗肺胃蕴热型痤疮时,药用枇杷叶、桑白皮、黄芩、凌霄花、升麻、金银花、石膏、生地黄、牡丹皮、栀子、白芷、车前草、生薏苡仁。
2 、肝肾阴虚型
孔昭遐[4]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出发,考虑到雄激素增多可能相当于肾中相火偏旺,因此认为肾阴不足,肾之阴阳平衡失调,相火偏旺乃此病之本。病机为肾阴不足,相火过旺,不能上滋于肺,可致肺阴不足,因肺与大肠相表里,当饮食不节,过食膏粱厚味,大肠积热,上蒸于肺胃而致肺胃火热上蒸于头面,血热瘀滞而发痤疮。肝肾同源,肝阴不足,肝火偏旺,郁于表皮而发痤疮。张小梅[5]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女子以肝为先天,故治疗痤疮,尤其是女性痤疮时,应以疏肝滋阴,兼以清肺凉血为大法,基本方以柴胡疏肝散和二至丸加减,药物组成为柴胡12 g,郁金12 g,知母12 g,白芍15 g,女贞子20 g,旱莲草20 g,牡丹皮12 g,生地15 g,鱼腥草20 g,甘草3 g。据陈信生[6]报道,范瑞强认为治疗本型痤疮宜滋阴泻火、清肺凉血,方用消痤汤,基本方药为知母12 g,女贞子、墨旱莲、鱼腥草各20 g,生地黄、蒲公英、连翘各15 g,丹参25 g,甘草5 g。袁艳娟等[7]以清热泻火法治疗痤疮,自拟清痤灵(金银花、连翘、蒲公英、野菊花、炙枇杷叶、炒黄芩、甘草)治疗本病60例,结果总有效率93.3%。
3 、湿热蕴结型
年轻人素体阳热偏盛,若长期暴饮暴食,或过食肥甘厚味、鱼腥辛辣之品,脾失健运,中焦运化失司,酿生湿浊,积久湿郁化热,聚于毛孔,热滞肌肤血络,外壅肌肤而发痤疮;或久居湿热环境,以致湿邪侵入体内,聚而成为痤疮。《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汗出则湿,乃生痤疮。”汗出之后,毛孔空虚,易于被湿邪侵入,郁聚于局部,则发为痤疮。肌肤腠理不密,湿热壅滞肌肤而发。杨柳等[8]认为血热湿盛是痤疮的主要病因病机,湿热蕴结是其主要证型,治以清热凉血祛湿,药用黄芩、枇杷叶、丹参、白花蛇舌草、夏枯草、赤芍、当归、甘草。张志礼[9]对于湿热蕴结型痤疮,方用枇杷清肺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4、 脾虚肝郁型
脾虚肝郁型多见于女性痤疮患者,女性患者易生气、抑郁、烦躁、恼怒, 加之饮食失调,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湿,以致肝失疏泄,肝郁化火,酿成湿热上冲颜面,郁火熏蒸颜面,溢于肌肤而生疮。陈英[10]对于女性痤疮即从肝郁论之,其在临床上发现女子面部座疮若辅以疏肝郁、理肝气、养肝血、清肝火,并与月经同调,往往能提高临床疗效,所以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提出了“肺经风热,其咎在肝;脾胃湿热,其责在肝;热毒壅滞,其累在肝;血瘀痰凝,其宗在肝”这一辨证方法。陈黎红等[11]选用丹栀逍遥散加减(牡丹皮10 g,栀子10 g,益母草10 g,柴胡12 g,白芍药10 g,黄芩10 g,木通10 g,白术12 g,车前草20 g,生甘草20 g)治疗本病。朱平[12]认为肝郁脾湿型治宜疏肝和胃,运脾化湿,方用小柴胡汤合四逆散加减,药用柴胡、黄芩、半夏、枳壳、白芍药、苍术、白芷各10 g,茵陈15 g,陈皮6 g,生甘草5 g。陈国勤[13]认为治疗痤疮宜疏肝解郁化火,方选丹桅逍遥散加减,药用牡丹皮、桅子、郁金、赤芍、白芍、香附、丹参、夏枯草、柴胡。
5、 气滞血瘀型
《沈氏尊生书》曰:气运于血,血本随气以周游,气凝血亦凝矣,气凝在何处,血亦凝在何处。若病情日久不愈,情志不舒,或嗜食辛辣、肥甘,助生内热,或外邪侵袭,都会导致气机郁滞,使血行不畅,气血瘀滞,经脉失畅,血液瘀积,而使皮疹日渐扩大,或局部出现结节。欧柏生等[14]以活血化瘀、解毒疗疮法治疗本病,治疗组70例龙血竭胶囊治疗,对照组66例甘草锌颗粒治疗,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大量研究证明补锌疗法治疗痤疮有肯定的疗效,龙血竭胶囊治疗痤疮疗效优于甘草锌颗粒,值得临床应用。孙氏[15]以活血化瘀清肺法治疗痤疮,基本方为川芎5-10 g,虎杖、生石膏(先煎)各15 g,生山楂15-30 g,土大黄、桑叶、桑白皮、蝉蜕各10 g,黄芩5 g,黄连3 g,白花蛇舌草30 g,丘疹色白者加羌活3 g,生薏苡仁15 g,茯苓10 g;丘疹色红者加赤芍、牡丹皮、丹参各10 g;有脓者加败酱草5 g;以色素沉着者加生甘草3 g,白芷10 g。
从以上讨论可以看出,各医家从脏腑、病性、经络的基础上提出了从肺、肝、肾、脾论治及湿热、血瘀、气滞、阴虚等的新观点、新理论,补充和完善了中医对痤疮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并充实了中医的辨证分型。
(查看评论) |
Copyright © 2012 - www.xuewei36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人体穴位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