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脱肛又叫脱肛痔、截肠、直肠脱垂、州出,相当于西医的肛管直肠脱垂。包括直肠或直肠黏膜脱出[1]。
脱肛 (rectal prolapse[2])为病名[1]。见《诸病源候论》卷五十。又称脱肛痔[3],截肠(《外科大成》卷二)[4][3]、直肠脱垂[5]、州出(出《五十二病方》)[6]。是指以大便后或劳累、下蹲时肛管和直肠黏膜或直肠全层或部分乙状结肠脱出肛外为主要表现的疾病[3]。其特点是直肠粘膜及直肠反复脱出肛门外,伴肛门松弛,多见于儿童及老年人。
《诸病源候论》卷五十:“脱肛者,肛门脱出也。”
脱肛多见于儿童、老年人、久病体弱患者及经产妇。
脱肛起病缓慢,无明显全身症状,早期大便时直肠或肛管脱出肛外,便后能自行回纳,以后逐渐不能自行回纳,需用手托回。日久失治,脱出物逐渐增长,甚至咳嗽远行时也可脱出。
病情严重时可伴有大便不尽,或下腹坠胀感,因直肠粘膜反复脱出,常发生充血、水肿、糜烂、渗液,甚至渗血。查体可见肛门松弛,收缩力减弱,肛门镜检可看到直肠内粘膜折叠。
现代医学将脱肛分III°。
Ⅰ度脱垂:为直肠粘膜脱出,脱出物色较红,长约3~5cm,触之柔软,无弹性,不易出血,便后可自行还纳。
Ⅱ度脱垂:为直肠全层脱出,长约5~10cm,呈圆椎状,色淡红,表面为环状而有层次的粘膜皱襞,触之较厚有弹性,肛门松弛,便后有时需用手托回。
Ⅲ度脱垂:直肠及部分乙状结肠脱出,长达10cm以上,色淡红,呈圆柱形,触之很厚,便后需用手托回。
脱肛需要与内痔脱出相鉴别:内痔脱出患者痔核分颗脱出,无环状粘膜皱襞,呈暗红、青紫或灰白色,容易出血。
详见脱肛条。
(查看评论) |
Copyright © 2012 - www.xuewei36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人体穴位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