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胁 肋
【位置】从两腋下两胁至天枢处。【如图】
【操作方法】搓摩法:以两手掌从两腋下自上向下搓摩至两天枢处,称搓摩胁肋,又称按弦走搓摩。【如图】
【次数】100~300次。
【功用】破气化痰,除闷...
浏览全文 >>
简介:囟门(信风,囟会)
【位置】前发际正中点直上2寸。
1.推法:两拇指自前发际中点向该穴轮换推(囟门未闭合时,仅推至边缘,或沿囟门两边缘推),称推囟门。
2.揉法:以全手掌或拇指面轻揉(未闭合者,不宜用该法),称揉囟门。
...
浏览全文 >>
简介:前承山位置:小腿前部、胫骨外侧与后承山穴相对处。操作:掐、揉本穴,称掐前承山或揉前承山。次数:掐5次;揉30次。主治:下肢抽搐。临床应用:常与拿委中,按百虫、掐解溪等穴合用治疗角弓反张,下肢抽搐。... 浏览全文 >>
简介:后承山(承山)位置:腓肠肌肌腹下陷中。操作:用拿法,称拿后承山。次数:3~5次。主治:腿痛转筋,下肢痿软。临床应用:拿承山能止抽搐、通经络,常与拿委中、按揉足三里、拿腓肠肌配合、治疗腓肠肌痉挛、下肢展软等病症。... 浏览全文 >>
简介:仆参位置:足外踝下凹陷中。操作:以拿或掐本穴,称拿仆参、掐仆参(图239)。 次数:3~5次。主治:昏厥、惊风。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昏厥,可与掐人中、掐老龙等穴合用。... 浏览全文 >>
简介:乳旁、乳根穴位:小儿穴位点状穴,常合并应用。位置:乳头向外旁开2分为乳旁,乳头向下2分为乳根。操作:食、中两指分别置乳旁、乳根穴用揉法,称揉乳旁、揉乳根。次数:20~50次。主治:咳喘、胸闷。临床应用:咳喘、胸闷,可与揉膻中,揉肺... 浏览全文 >>
简介:耳后高骨位置: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揉,称揉耳后高骨(图205)。 次数:30~50次。主治:头痛、惊风、烦躁不安。临床应用:①外感头痛可与常用手法清肺经等穴合用;②惊风、烦躁可与按百会、清心经等穴合用。... 浏览全文 >>
简介:线状穴。位置: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成一直线呈线状穴。操作:用拇指或食指自上而下直推,称推天柱。次数:推 100~500次。主治:发热、呕吐、项强、惊风等症。临床应用:①外感发热、项强可与拿风池等穴合用;②呕吐可与揉板门、揉中... 浏览全文 >>
简介:穴位:上马位置:手背部无名指与小指掌指关节之间。操作:①拇指端揉,称揉上马;②拇指甲掐,称掐上马。次数:揉100~500次;掐3~5次。主治:虚热喘咳、小便赤涩淋沥。临床应用:本法为滋阴补肾的要法,可与揉肺俞、补肾经等穴合用。另外对肺... 浏览全文 >>
简介:老龙穴位:小儿穴位 位置:中指甲后1分许。操作:用掐法,称掐老龙(如图230)。 次数:掐5次、或醒后即止。主治:急惊风。临床应用:掐老龙主要用于急救,有醒神开窍的作用。掐之知痛有声者,较易治,不知痛而无声者,一般难治。... 浏览全文 >>
简介: 穴位:龟尾(长强)
位置:在尾骨端。
操作:用中指或拇指端作揉法,约揉100~500次。
主治:脱肛,便秘,泄泻等。...
浏览全文 >>
简介: 穴位:命门
位置: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
操作:
主治:遗尿,尿频,泄泻,头晕,耳鸣,惊恐等。...
浏览全文 >>
简介:穴位:总筋
位置:手腕掌侧横纹中点。
操作:用拇指甲掐或用指端揉。掐3~5次,揉10~50次。
主治:惊风,抽搐,口舌生疮,牙痛及一切实热证。...
浏览全文 >>
简介:外八卦和内八卦相对,位于手掌背面,按摩时主要以运法为主,可以宽胸理气,通滞散结,可以用来治疗胸闷、腹胀、便秘等症。... 浏览全文 >>
简介: 穴位:上巨虚
位置:足三里下3寸。
操作:
主治:腹痛,肠鸣,痢疾,便秘,泄泻,中风瘫痪。...
浏览全文 >>
简介:穴位:期门
位置:乳头下方的第6肋间。
操作:
主治:胸胁痛,呕吐,呢逆,腹胀,饥不欲食,胸中热等。...
浏览全文 >>
简介:位置:在小指掌面末端处。操作:术者以左手虎口夹住小儿小指,右手中指指面揉之,称揉肾顶。100~500次。作用:收敛元气,固表止汗。主治:自汗,盗汗,解颅、水疝等。... 浏览全文 >>
简介:穴位:委中
位置:腘窝横纹中点。
操作:拿委中
主治:腰背痛,膝关节痛,腓肠肌痉挛,急性胃肠炎,下肢萎软。...
浏览全文 >>
简介:穴位:解溪
位置:踝关节前横纹中点,两筋之间,与外踝尖平齐。
操作:掐和揉本穴,称掐解溪或揉解溪。
主治:头痛,面赤,踝关节疼痛...
浏览全文 >>
简介:呕吐是小儿常见的一种症状,特别是小儿脾胃虚弱,稍微饮食不慎或者疾病都可以出现呕吐。虽然说发生呕吐的病因各异,但是中医认为小儿呕吐总的病机为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致,往往在治疗和缓解症状的时候采用小儿推拿的方法不... 浏览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