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肉汤锅是一道菜品,主要原料是羊肉等,配料是党参、红枣、枸杞、当归等,通过先卤水腌制后高汤烹煮的做法制作而成。
岳阳洞氮的烫皮羊肉汤锅主要原料是带皮的羊肉。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羊肉汤锅
口味
清汤
主要食材
羊肉
目录
1所需食材
2制作方法
3菜品特色
4食用须知
折叠编辑本段所需食材
原料:羊肉(5斤左右)
配料:党参、当归、红枣、白萝卜、生姜、洋葱、蒜、孜然、精盐、醋、花椒、少量淀粉
折叠编辑本段制作方法
折叠做法一
1、将羊肋条肉洗净,切成大块,投入开水锅(加白萝卜)煮约20分钟,去掉膻味,再
用清水洗净;羊骨用水洗净;柿子椒支蒂和籽,洗净,切成小块,放在盆内,加部分盐和凉开水拌匀腌成盐水椒;香菜择洗干净,切段;
2、将锅架在火上,先放垫底,再将羊肉块、羊肠、羊肚放上,然后放入料酒、葱段、姜片,烧开不滚,倒入适量清水(要没过肉块),再用旺火烧开,撇净浮沫,滚烧0.5-1小时,汤色变白,改用小火炖1-1.5个小时,炖至羊肉、羊肠、羊肚软烂熟透,捞出,晾凉后分别撕成小块;
3、食用时,取出部分羊肉、羊肠、羊肚块放入热汤锅内烫热,盛在碗内,舀入热羊肉汤,加入适量的盐、味精调好口味,撒上香菜段,再取出部分盐水椒装入小碗,同时上桌,配合食用。
折叠做法二
1、将羊肉洗净切片;
2、用盐将羊肉腌制半小时;
3、将鸡蛋打碎加淀粉搅制成糊,加入姜、葱等调料,充分搅拌,再将调制好的蛋液均匀涂抹在羊肉上;
4、把老油(熟过的清油)煎沸后浇淋在羊肉上即可。
折叠注意事项
这道菜的关键在于刀功,切羊肉时一定要按照羊肉的经络下刀,羊肉要切得薄才易熟易入味。
折叠编辑本段菜品特色
该菜味道鲜美,色泽黄亮,营养丰富,别具风味。
折叠编辑本段食用须知
据《本草纲目》记载:羊肉,性温味甘,补气滋阴,暖中补虚,开胃健身;可正气祛邪,治畏寒怕热;补元阳,宜气血;对寒暑侵袭/冷热不均/四肢无力/产后虚弱有奇效。故传统中医有"人参补气,羊肉补形"之论,对提高人体素质及抗病能力十分有益,俗话说"冬吃羊肉赛人参,春夏秋食亦强身。"
用柏籽羊肉作食材效果更佳。上世纪80年代以来,张勇飞等专家根据《黄帝内经˙素问˙萎论》"脾主身之肌肉"原理和现代生物分子学理论,以中药为手段,建立了以柏籽、柏叶等多味中药组成的"JFZ-浓缩柏籽饲料"的风味添加剂,在山羊宰前60天添加饲喂"JFZ-浓缩柏籽饲料"2.5-3.0公斤,可使普通羊肉转化为柏籽羊肉。这种生产柏籽羊肉的技术获得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柏籽羊肉营养成分和风味物质表
项 目
指标(X±S)
蛋白质(%)
22.20±1.00
脂 肪(%)
5.80±1.90
矿物质(%)
1.10±0.03
苏氨酸(%)
1.38±0.11
缬氨酸(%)
1.40±0.33
蛋氨酸(%)
0.90±0.27
异亮氨酸(%)
1.94±0.71
苯丙氨酸(%)
0.94±0.58
赖氨酸(%)
2.71±0.18
色氨酸(%)
0.18±0.01
亮氨酸(%)
2.11±1.23
八种必需氨基酸(%)
11.57±1.33
游离氨基酸(%)
2.00±1.66
鲜味谷氨酸(%)
5.39±0.29
铁(㎎/100g)
3.04±0.28
锌(㎎/100g)
3.61±0.32
羊是纯食草动物,羊肉肉质细嫩,容易消化,高蛋白、低脂肪、含磷脂多,较猪肉和牛肉的脂肪含量都要少,胆固醇含量少,是冬季防寒温补的美味之一;羊肉性温味甘,既可食补,又可食疗,为优良的强壮祛疾食品,有益气补虚,温中暖下,补肾壮阳,生肌健力,抵御风寒之功效。羊肉汤又是最容易被吸收的,所以羊肉汤是滋补的佳品,经常喝羊肉汤的人身体的抗寒,抗病能力很强。
根据《金匮要略》记载:羊肉汤对于肾虚所致阳痿、早泄、妇人阴冷等对于心脾气虚所致的心悸、气短、乏力、失眠,血虚寒凝所致的脉管炎等都有辅助治疗作用。还能增强肌体的抵抗力,对病后体弱、贫血、产后气血两虚、肾亏阳痿者都大有好处。
羊肉汤是冬令补品中的美味之一,它不仅富于营养,而且有较高的药用价值,经常食用能温中暖下,补益气血,强健机体。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汤补"那么羊肉汤既是美味,又是良药,兼有食补、药补之功
折叠食物相克
中医里认为羊肉不能与醋一起食用,因为醋具有收敛作用,不利于体内阳气的生发,与羊肉同吃会让它的温补作用大打折扣。
吃羊肉后进食西瓜容易"伤元气"。这是因为羊肉性味甘热,而西瓜性寒,属生冷之品,进食后不仅大大降低了羊肉的温补作用,且有碍脾胃。
茶水也是羊肉的"克星",茶叶中含有较多的鞣酸,吃羊肉时喝茶,会让羊肉含的大量蛋白质流失,还容易引起便秘。
折叠忌食人群
根据中医的说法,对照现代人的生活习惯,有高血压、发烧感染、腹泻的病人和体内有积热的人就最好不要食用。
(查看评论) |
Copyright © 2012 - www.xuewei36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人体穴位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