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筒花(学名:Phacellanthus tubiflorus Sieb. et Zucc.)是列当科、黄筒花属植物。高5-10厘米。茎直立,肉质,簇生。叶鳞片状,卵状三角形,先端尖,覆瓦状排列,长3-10毫米,宽3-4毫米,先端尖,边缘稍膜质。花束生茎上端,具花5-11朵;苞片宽卵形或长椭圆形,长1-1.5厘米,顶端钝圆;萼退化;花冠简唇形,白色,后渐变为浅黄色,长2.5-3厘米,简部近直立,顶端5裂,上2浅裂,下唇3裂,明显短于上唇,裂片近等长,长圆形;雄蕊4,稀3,着生在花冠中部以下,内藏,花丝下部被柔毛,花药卵形;子房上位,椭圆长圆形,侧膜胎座4-6,心皮3,花柱长,柱头棍棒状,2裂。蒴果椭圆形,长1-1.4厘米。种子多数,卵形,长0.3-0.4毫米。花果期5-8月。
分布于中国、朝鲜、日本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在中国分布于吉林、陕西、甘肃、浙江等地。生长于海拔800-1400米山坡林下。
黄筒花全草入药,可治疗阳痿、遗精、腰膝冷痛等功效。
(概述图参考资料:中国自然标本馆 )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黄筒花
拉丁学名
Phacellanthus tubiflorus Sieb. et Zucc.
别名
水晶兰、草苁蓉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合瓣花亚纲
目
管状花目
科
列当科
属
黄筒花属
种
黄筒花
命名者及年代
Sieb. et Zucc.,1846
目录
1形态特征
2生长环境
3分布范围
4主要价值
5相关研究
折叠编辑本段形态特征
肉质寄生小草本。[1] 高5~11厘米,全株几无毛。
茎直立,单生或簇生,不分枝。
叶较稀疏地螺旋状排列于茎上,卵状三角形或狭卵状三角形,长5~8(-10)毫米,宽3-4毫米,边缘稍膜质,先端尖。
花常4至十几朵簇生于茎端成近头状花序;苞片1枚,宽卵形至长椭圆形,长1.5~2.3厘米,宽0.5~0.8厘米,先端渐尖或稍钝,具脉纹;花几无梗;无花萼。花冠筒状二唇形,白色,后渐变浅黄色,长2.5~3.5厘米,筒部长2.5~3厘米,上唇顶端微凹或2浅裂,下唇3裂,明显短于上唇,裂片近等大,长圆形,长3毫米,宽约2毫米,裂片之间具褶。雄蕊4枚,花丝纤细,着生于距筒基部1~1.2厘米处,长1~1.2厘米,下部疏被柔毛,花药2室,全部发育,卵形,长约1.8毫米,基部稍钝,药隔稍伸长。
子房椭圆球形,侧膜胎座4~6个,常子房基部为6个,中部以上4个或5个,花柱伸长,长1.3~1.6厘米,无毛,柱头棍棒状,近2浅裂。蒴果长圆形,长约1~1.4厘米,直径5~8毫米。种子多数,卵形,长约0.3~0.4毫米,直径0.2~0.25毫米,种皮网状。花期5~7月,果期7~8月。[2]
黄筒花
黄筒花
折叠编辑本段生长环境
生于山坡林下,海拔800~1400米。[2]
折叠编辑本段分布范围
产吉林、陕西、甘肃、浙江、湖北和湖南。朝鲜、日本和苏联远东地区也有分布。[2]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价值
药材基源:为列当科植物黄筒花的全草。
采收和储藏:6-8月采收,晒干。
性味:味甘;微苦;性凉
功能主治:补肝肾;强腰膝;清热解毒。主头蛇;神经衰弱;腰膝酸痛;肠炎;无名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
折叠编辑本段相关研究
日本学者Takasi Tuyama〔Journ. Jap. Bot. 21(7-12):131-137. 1947〕把胡先骕先生根据采自浙江天目山的标本而发表的Tienmuia triandra Hu及Komarov根据苏联标本建立的P. continentalis Kom.这两个名称都作为本种的异名处理。中国植物志编委检查了T. triandra Hu的模式标本,发现它所显示出的性状均与P. tubiflorus Sieb. et Zucc的原记载相符合。只是胡先骕先生将苞片作为萼片而误定新种。因此,中国植物志编委完全同意Takasi Tutama的处理意见。
该种在花萼退化程度、雄蕊及胎座数目上均有变化。花萼存在或完全消失,雄蕊通常4枚,但也少有3或5枚,子房基部胎座为6(-10),但上部胎座则常为4-5。上述变化并不稳定,与地理分布亦无相关的联系。[2]
(查看评论) |
Copyright © 2012 - www.xuewei36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人体穴位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