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屑病(Psoriasis)是一种慢性的炎症性皮肤病。中医治疗银屑病的优势在于毒副作用小、治愈后复发率低,日益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和医学界的重视。
病名溯源
银屑病的皮损特点是红色丘疹或大小不等的红色斑块,上覆多层银白色鳞屑。上世纪50年代以前,我国西医称此病为“牛皮癣”。后来发现病名与症状不符,且与中医的牛皮癣(相当于西医的神经性皮炎)是两个根本不相干的皮肤病,故改称银屑病。但有些医生、病人至今仍习惯性地把银屑病称为牛皮癣。
中医文献中相当于银屑病的病名很多,如干癣、蛇凰、蛇虱、白疕、松皮癣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规范统一中医病名为“白疕”。白疕一词最早见于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清代祁坤《外科大成》明确提出白疙这一病名,并描述了其皮肤症状。
病因病机演变
中医对干癣、蛇凰、白疕病因病机的认识有一个变化的过程。隋《诸病源候论》首先提出了干癣的病因病机为风毒邪气致病。清《外科大成》提出白疕“由风邪客于皮肤,血燥不能荣养所致。”清《外科证治全书》指出:白疕“因岁金太过,至秋深燥金用事,乃得此证。多患于血虚体瘦之人”。强调血燥、血虚是发病的内因。
随着人们生活环境、饮食结构以及气候条件的变化,疾病的病因病机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目前中医对银屑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出现了新的学说,如血热、热毒、血瘀、阴虚瘀热等。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著名老中医金起凤教授提出银屑病“病机的核心是血热毒盛”。血热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青壮年阳盛之体,多素体禀有血热,若又外受六淫之邪所侵,郁久则化火化毒。或过食辛辣厚味、鱼腥酒类,或因急躁、心绪烦扰等情志内伤,以及其他因素干扰,均能使气火偏旺,郁久化毒,热毒浸淫营血,血热毒邪外壅肌肤而发为本病。
银屑病的诊断
银屑病分为四型:寻常型、关节型、脓疱型、红皮病型,其中寻常型约占98%。不管哪一型皮损的基本特点都是一样的,即红色的丘疹或红色斑块,上覆多层银白色鳞屑,刮去鳞屑有点状出血现象。发病初起是散在的小红丘疹,此时常被误诊为湿疹、药疹。确诊的方法很简单,用玻片轻轻地刮皮损表面,出现很多白色的鳞屑,再刮有筛状的出血点,称为点状出血,就可以诊断为银屑病。病情发展皮损渐渐扩大如黄豆、蚕豆大小,再发展扩大呈钱币状、地图状的大斑块。头部的鳞屑性红斑可超过前发际,扩展到前额,皮损部位的头发呈束状,称为柬状发。患者指甲表面有顶针样小凹点,严重者指甲增厚、混浊、无光泽。
银屑病的皮损辨证
中医认为“络脉盛色变”。银屑病初发或复发的早期,皮损颜色鲜红,是络脉充盈之象,辨证为血热;血热炽盛,生风化燥,局部皮肤失养则出现层层白屑;血热炽盛,迫血妄行则有点状出血现象。病程迁延,皮损顽固不退,变为暗红色,肥厚粗糙,其上鳞屑附着紧密,为血热煎熬津液,血液黏滞成瘀所致。病程日久,皮损变为淡红色,干燥脱屑,为血热久蕴,耗伤阴血,阴亏血燥,皮肤失养所致。
银屑病的辨证论治
1.血热毒盛证:病情呈发展加重的趋势(进行期),皮损多发于身体阳面,颜色鲜红或紫红,表面鳞屑多,瘙痒重,为典型的血热生风的征象。常因感冒、扁桃体炎诱发,伴有口干,咽红咽痛,心中烦热,尿赤便秘,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治宜清热凉血,解毒祛风。方选犀角地黄汤、清营汤加减:水牛角片30g(或水牛角粉6g冲服),生地15~30g,赤芍12g,牡丹皮12g,紫草15g,大青叶15g,蚤休15g,金银花15g,生槐花10g,生甘草6g。水煎服,日1剂。
若皮损瘙痒,加苦参10g,白鲜皮10g,祛风止痒;咽喉肿痛,加板蓝根15g,山豆根6g,玄参15g,清热解毒利咽;感冒咳嗽,加连翘12g,黄芩10g,鱼腥草30g,清解肺热;大便秘结,加土大黄15g,解毒通便。
病情严重,新疹多,发展快,皮损面积大者,可用清开灵注射液,与内服外用药配合,加强清热凉血解毒作用。用法:清开灵注射液每次40ml,加人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400~500ml中静脉点滴,每日1次,连用7~14天。注意:有药物过敏反应,应在有急救条件的医院里输液。
2.血热血瘀证:病程迁延,皮损发展缓慢,亦难消退(静止期),颜色转为暗红色,呈大小不等的斑块,浸润肥厚,鳞屑较厚,附着紧密,瘙痒不甚,舌质暗红可见瘀斑,脉弦滑。属血热日久,煎熬成瘀之证。治宜凉血活血,解毒消斑。自拟紫藤化瘀汤:紫草15g,大青叶15g,赤芍12g,丹参15g,当归lOg,鸡血藤15g,莪术10g,鬼箭羽10g,半枝莲30g,白花蛇舌草30g。
若皮损瘙痒剧烈,加白蒺藜12g,全蝎3~5g或乌蛇lOg,熄风止痒;急躁易怒、夜寐不安、失眠多梦,加生龙骨30g,生牡蛎30g,或珍珠母30g,平肝潜阳,镇静安神;女性患者月经色暗红,夹有血块,或经期皮损加重,加香附12g,益母草15g,泽兰12g,理气活血调经。
皮损广泛,斑片肥厚颜色暗红者,可用丹参注射液,与内服外用药配合,加强活血化瘀作用。用法:注射用丹参(冻干)每次400mg,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7~14天。
3.阴亏血燥证:皮损持续数年不退,颜色淡红,常呈地图状、环状,表面鳞屑细碎干燥,冬季甚至干裂出血,自觉干痒或干痛,常伴口咽干燥,舌质淡红少津,苔薄白而干,脉弦细。属血热未清,阴血耗伤之证。治宜凉血滋阴,养血熄风。方选四物汤合增液汤加减。生地黄、熟地黄各15g,当归12g,赤芍、白芍各12g,川芎10g,玄参15g,麦门冬12g,桃仁10g,白蒺藜12g。
夜寐不安,加夜交藤15g,炒酸枣仁10g,养血安神;大便干燥,加生何首乌12g,火麻仁10g,郁李仁10g。
4.血热湿热证:患者发病前有感受潮湿的诱因,皮损多发于身体的阴面,如胸腹部、四肢屈侧、腋窝、股内侧等皱折阴潮部位,或皮损发于下肢;红色斑片,其上的鳞屑发黏,堆积呈蛎壳状;常伴瘙痒、口苦、大便黏滞不爽,舌苔黄腻,脉滑。属血热挟湿,蕴阻肌肤之证。治宜清热凉血,利湿化湿。方选犀角地黄汤合革薢渗湿汤加减。水牛角片30g(或水牛角粉6g冲服)。生地黄15~30g,牡丹皮12g,赤芍12g,萆薢15g,黄柏10g,苍术10g,土茯苓30g,生薏苡仁30g。
若红斑表面潮湿,加马齿苋30g,车前草、车前子各15g,解毒利湿敛疮;皮损瘙痒剧烈,加白鲜皮10g,苦参10g,地肤子15g,祛风除湿止痒;胃脘胀满,舌苔厚腻,加平胃散,炒莱菔子12g,枳壳12g,理气燥湿;暑热潮湿季节发病,加藿香10g,淡竹叶10g,六一散10g,清暑利湿。
(查看评论) |
Copyright © 2012 - www.xuewei36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人体穴位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