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旋耳疮又称月蚀疮、耳镟疮、黄水疮,相当于西医的耳部湿疹[1][2]。
旋耳疮(ear eczema)为病名[3]。见《医宗金鉴》卷六十五。又名黄水疮(见《外科正宗》卷四)[2]、月蚀疮(见《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九),耳镟疮(见《外科大成》卷三)。是指发生于耳根部,以局部潮红、灼热、瘙痒、水疱、糜烂、渗液、结痂为主要表现的湿疮[4]。
《外科医案汇编》:“耳后缝间皮色红裂,时出黄水津津,名为旋耳疮。”
旋耳疮由于胆脾二经湿热上蒸,或耳道流脓延及外耳所致[3]。
旋耳疮多见于小儿[3]。多发于耳前或耳后缝间,也有波及整个耳壳[2]。以局部潮红、灼热、瘙痒、水泡、糜烂、渗液、结痴等为其主要症状[2]。
旋耳疮初起时,患者耳后折缝间皮肤潮红,久则黄水淋漓,湿烂作痒,搔破则津血水,甚者耳后折缝裂开,状如刀割,缠绵难愈[3]。
详见旋耳疮条。
(查看评论) |
Copyright © 2012 - www.xuewei36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人体穴位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