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消·气阴两虚证(middle consumption with syndrome of deficiency of both qi and yin[1])是指气阴亏虚,脾胃失养,以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或饮食减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体瘦,舌淡红,苔白干,脉弱等为常见症的中消证候[2]。
中消·气阴两虚证患者常见以下症状:
患者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或饮食减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消瘦,气短懒言,舌质淡红,苔白而干,脉弱[3][2]。这是气阴不足,脾失健运的表现[3]。
中消·气阴两虚证患者常吃山药、黄芪、鸡肉、党参、牛肉、红枣、胡萝卜、桃子等可益气健脾、生津止渴,好得快[3]。
建议中消·气阴两虚证患者使用以下食疗方进行食疗:
1.黄芪山药粥(《遵生八笺》):将黄芪30g洗净打粉,山药60g洗净切片,二者同煮成粥,每日2次。[3]
2.野鸡羹(《饮膳正要》):取野鸡肉100g,放入开水中稍烫后捞出,肉细切,入锅,加豆豉、食盐、黄酒及清水适量,炖熟后,淀粉勾芡,外洒芝麻油可食,每日1次。[3]
3.猪脊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取猪脊骨1000g洗净剁碎,红枣150g洗净掰开,莲子100g去心打碎,甘草10g、木香3g洗净润透切片。用纱布将木香和甘草包好,与脊骨、红枣、莲子同时入锅,加水煮沸后文火炖3小时左右,晾温,捞出药包,喝汤吃肉,每日1次。[3]
消渴(consumptive thirst[1][4])为病名[5]。出《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亦作痟渴(见《世医得效方》卷六)、消瘅(《黄帝内经》)[5]。是指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证[6]。严重时可出现神经衰弱、继发性急性感染、肺结核、高血压、肾及视网膜等微血管病变,最后出现酮症酸中毒、昏迷,甚至死亡[7]。
(1)消渴泛指以多饮、多食、多尿为主要表现的疾病[5][8][1][4]。
(2)消渴指口渴,多饮,多尿而小便甜的病证[5]。《外台秘要》卷十一:“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本证即现代所称糖尿病[5]。
(3)消渴指以口渴,尿少为主症的一种消渴病[5]。《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三:“夫痟渴者,为虽渴而不小便也。”
根据症状及病情发展阶段的不同,消渴可分为上、中、下三消[5][8]。其中口渴引饮为上消、善饮易食为中消、饮一溲一为下消[9]。多因过食甘肥及情志失调,引起脏腑燥热、阴虚火旺所致[8]。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为其主要病因,阴虚燥热为其主要病机,亦有气阴两伤,阴阳俱虚,甚至变生他疾,尤以痈疽之类为常见[6]。
在治疗时除了滋阴治本,清热治标外,其他情况均当兼顾,还可以配合单方草药,结合生活调理,以提高疗效[6]。针灸治疗消渴,对于早、中期患者及轻型患者效果较好,对病程长而病重者应配合药物治疗[9]。
消渴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而尿崩症具有多饮、多尿等症状,亦可参照治疗[9]。神经性多尿、急性热病之烦渴等,也均属本症范畴[8]。
详见消渴条。
(查看评论) |
Copyright © 2012 - www.xuewei36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人体穴位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