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胞生痰核又称睥生痰核、疣病、眼胞痰核、胞睑肿核、眼泡痰核、目疣,相当于西医的睑板腺囊肿[1](霰粒肿)。
胞生痰核(phlegm nodule in eyelid;chalazion)为病证名[2]。见清·佚名《眼科易知》。又名睥生痰核(出《证治准绳·杂病》)、疣病(《原机启微·血气不分混而遂结之病》)、眼胞痰核(《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胞睑肿核(广州中医学院主编《中医眼科学讲义》)、眼泡痰核(茹十眉《五官病》)、目疣(《审视瑶函》)。是指以眼睑内生核状硬结,触之不痛,肤色如常,推之皮肤可移为主要表现的眼病[1]。多由脾胃蕴热与痰湿相结阻滞经络而发[3]。一般病程较长,且易复发。由于睑内核状硬结主要因痰湿阻结胞睑脉络而起,故得此名。
胞生痰核初起多无自觉症状。在临床上常见两种情况:
一、胞睑内隐起硬结,扪之很小,外观不显。渐长大后,可见睑内有局限性隆起,但皮色不变。此硬结扪之可活动而不与睑皮肤粘连,生长缓慢,有的长到一定程度则静止,也不溃破。一般为单发,也有多发者。好发于上胞,个别也可生于下睑较小型者,一般在睑内无显著改变,也无自觉症状。较大者,可见在睑内相对应之处呈青灰色或紫红色,眼睑可有重坠感。
二、睑内硬结生长迅速者,长到一定程度可在睑内自溃。溃后不易收口,且在溃口处生肉芽,长期不愈。患者有磨擦感或有隐痛。也有少数可从皮肤面穿破。
胞生痰需要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针眼:
胞生痰核须与针眼相鉴别。针眼病程急,局部红肿焮痛起疖肿,化脓后有脓点,溃后自愈。若脓头不溃破,可转为胞生痰核。若感受外邪,则局部红肿疼痛变为针眼。
胞生痰核与针眼的鉴别:
病名 | 发病部位 | 主症 | 病程 | 对白睛影响 |
胞生痰核 | 睑深部 | 睑皮肤正常,可扪到核状硬结,与皮肤不粘连,存在日久或渐长,若无感染者不化脓,睑里呈局限性紫红色或灰蓝色 | 缓 | 无影响 |
针眼 | 靠睑弦 | 局限性红肿,掀痛,疖肿中心硬,与睑皮肤粘连,化脓后头小,溃破后自愈 | 急 | 发病近眦部者可致眦部白睛水肿 |
胞生痰核与内针眼的鉴别:
病名 | 睑皮肤 | 睑内 | 硬结 | 病程 | 转归 |
内针眼 | 红肿较重 | 色红赤有黄色脓头 | 较大而们之稍动 | 较短 | 脓溃肿消 |
胞生痰核 | 正常 | 局限性青灰或紫红色 | 推之可移动 | 缓慢 | 复受外邪,亦显红肿,但较内针眼轻 |
痨瘵:
胞生痰核多为单发或多发。若发生于小儿且反复发作者,应排除是否为痨瘵。
癌变:
若系老年人,术后复发,且迅速增大者,须注意排除癌变。
胞生痰核肿核小型且静止者,可不作治疗,有的可以自消,不能自消者也无碍。若形态较大,影响外观,或有眼睑重坠感,或有溃破趋势者,当作治疗。
治疗胞生痰核,自古以来多以手术为主,但也有不少单用药物治疗之记载。若用药物治疗可以消散者,则不必强求手术。
胞生痰核治宜化痰散结为主[3]。内服化坚二陈丸或清胃汤加减;外用生南星磨醋涂擦[3]。
痰核大者应手术治疗[3]。据《原机启微》记载,我国古代手术法亦系翻转眼睑,切开肿核,清除其内容物[3]。
这种趋势,目前不论中医、西医,都有探讨。
(查看评论) |
Copyright © 2012 - www.xuewei36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人体穴位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