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病理按摩
1、 原是中国的古传
病理按摩:原是我国许多古老的治疗方法之一,虽然它经由瑞士一名护士的整理及发扬,但它仍然像其中医秘方一样,浑浑沌沌,懵懵不清的说不出个道来。不过它也治好了不少人的痼疾,这种情形用句中国俗话‘偏方治大病’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了。不过偏方究竟不比正方,总有一些令人存疑的地方,如今我以粗浅的理论作一个客观的分析。
‘病理按摩’最大的优点是安全。比起中国的秘方。譬如服草药、以毒攻毒、针灸等等来说,它的安全度最高;而它的缺点是治疗的时候十分疼痛,不是每个人都能忍受。先有了这一层的认识,你再去考虑是否尝试为‘病理按摩’来治疗你的病痛。
虽然从小孩到老人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治病,但通常我们都不肯用这种方法给孕妇治病,因为按摩反射区所产生的刺激,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良的影响。对七十岁以上的老年人也不愿使用这种方法,因为这个方法太痛苦,不如吃西药去减轻病痛之苦算了。
2、 脚透露了秘密
吴神父最喜欢说:我相信你的脚,因为你的脚会告诉我,你身体的一切。这句话正是他所推广的‘病理按摩’术的原理——人体的各个器官,在脚部均可找到一个反射区,任何微小的不舒服,都会在反射区反应出来。因此不需要前去求诊的病人说出病况,只要按摩过病人的脚部之后,就可以一一指出病人身上病痛的部位,而且是相当准确的。
人的脚部为什么会有全身的反射区?这是一个十分奥妙的现象,也是目前医学无法解释的一个现象。譬如你的太阳穴受到伤害而疼痛,他们会打电话到大拇指去(也许也会打电话到其他的反射区去求救,不过目前尚未发现另外的反射区),所以当我们接触大拇指时,大拇指也会产生疼痛的感觉,如果这个时候,及时去按摩大拇指的疼痛部位,就可以消除太阳穴的疼痛。
3、 反射的玄机
目前虽然无法解释在反射区按摩为什么能治疗相当器官的疾病?但是无可置疑的,这种病理按摩具有很强的刺激作用,它可以使血液循环达到理想的状态。
关于血液循环的功能,目前我们所知道的是它们能输送体内的营养、氧气、荷尔蒙、抗体及输出的废物。至于按摩反射区为什么能达到促进血液循环的效果,以及促进血液循环为什么能够治病?目前还没有合理的解释。
如果血液循环很好,病就容易好。也许这句话正是一句玄机。
称它为玄机,并不是跨大其辞或故弄玄虚,请您看看参考图,你就会惊讶于脚部反射区的奥妙了。
从图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大拇指上的太阳穴反射区,正是我们身体上的太阳穴部位,而肝脏、心脏、肺脏、肾脏等反射区,也正好就是身体上的那个器官的位置。由此可以证明反射区的位置与人体器官的位置,有一种神奇的连贯关系,而它们之间究竟有些什么相关性,也就更值得推敲了。
4、 从那里开始检查
当我们在脚部各反射区按摩加力寻找病通区时,必须要先知道按摩检查是一定顺序的。
按摩的顺序并不是由脚尖至脚跟,或是由脚肘至脚背,更不是先检查自己身体上觉得不舒服部位的反射区。
我们特别强调一点:注意!顺序是病理按摩的重点。
他说:检查排泄器官是首要的,所谓排泄器官是指肾脏、膀胱及输尿管。因为排泄器官是病理按摩法中排除病毒的孔道。
在排泄器官之后,则是消化器官,所谓消化器官包括胃、十二指肠、横行结肠及下行结肠。
再其次是肝脏、胰脏、头部各区及淋巴结区,除此之外,其他各区的次序就可以随便不拘了。
一个经验丰富的按摩师父,在十分钟之内,就可以由脚部反射区的感应,测出你身体的疾病来。
5、 酸麻就是病区
如果你的手劲不是很强,最好用按摩棒(按摩棒目前市面难以买到,想要按摩棒的人,自己削根木头,长度如原子笔,大小如拇指,两端削成圆形即可)来检查,通常脚底板的部位,像心脏、肝脏、肾脏、僧帽肌、睾丸、卵巢、胃、十二指肠等部位,最好用按摩棒较粗的那一端用力按下去,甚至在按下后还可以旋转一下,如果感觉到酸麻,就是表示你体内的那个器官有了疾病的讯号。除了脚底板的反射区需要用较大的力量外,其他各区可依大小来决定使用按摩棒的大端或小端,在脚背的胸椎、腰椎、尾骨、肘关节、肩胛、肩腺等部位,则可将按摩棒侧过来使用。
在没有病痛部位的反射区,即使用按摩棒用力敲击,所感到的只是轻微的肌肉疼痛。而当按摩棒触及有病部位的反射区时,立刻会有酸麻的疼痛感,而且会不自觉的想用力将脚抽回来,多按摩几个地方,你就会体会出两者的迥然不同。
找到了病区后,每天针对那个部位按摩,用手或按摩棒均可,按摩时愈痛愈有效果。
有经验的按摩师傅有时只要一按病痛反射区的皮肤,就能摸出该处有砂粒状的沉淀物。这就是尿酸晶,‘病理按摩’的目的就是要使这些有毒的尿酸晶自然排出体外,当这些尿酸晶消失时,也就是你的病症痊愈的时候!
6、 按摩愈病愈好
‘病理按摩’的原则是愈痛愈好,通常大多数的人无法对自己下那么大的狠劲,所以由别人替你按摩,应该比较有效。接受按摩时,必须要全身放松。
(查看评论) |
Copyright © 2012 - www.xuewei36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人体穴位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