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损广泛,斑片肥厚颜色暗红者,可用丹参注射液,与内服外用药配合,加强活血化瘀作用。用法:注射用丹参(冻干)每次400mg,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7~14天。
3.阴亏血燥证:皮损持续数年不退,颜色淡红,常呈地图状、环状,表面鳞屑细碎干燥,冬季甚至干裂出血,自觉干痒或干痛,常伴口咽干燥,舌质淡红少津,苔薄白而干,脉弦细。属血热未清,阴血耗伤之证。治宜凉血滋阴,养血熄风。方选四物汤合增液汤加减。生地黄、熟地黄各15g,当归12g,赤芍、白芍各12g,川芎10g,玄参15g,麦门冬12g,桃仁10g,白蒺藜12g。
夜寐不安,加夜交藤15g,炒酸枣仁10g,养血安神;大便干燥,加生何首乌12g,火麻仁10g,郁李仁10g。
4.血热湿热证:患者发病前有感受潮湿的诱因,皮损多发于身体的阴面,如胸腹部、四肢屈侧、腋窝、股内侧等皱折阴潮部位,或皮损发于下肢;红色斑片,其上的鳞屑发黏,堆积呈蛎壳状;常伴瘙痒、口苦、大便黏滞不爽,舌苔黄腻,脉滑。属血热挟湿,蕴阻肌肤之证。治宜清热凉血,利湿化湿。方选犀角地黄汤合革薢渗湿汤加减。水牛角片30g(或水牛角粉6g冲服)。生地黄15~30g,牡丹皮12g,赤芍12g,萆薢15g,黄柏10g,苍术10g,土茯苓30g,生薏苡仁30g。
若红斑表面潮湿,加马齿苋30g,车前草、车前子各15g,解毒利湿敛疮;皮损瘙痒剧烈,加白鲜皮10g,苦参10g,地肤子15g,祛风除湿止痒;胃脘胀满,舌苔厚腻,加平胃散,炒莱菔子12g,枳壳12g,理气燥湿;暑热潮湿季节发病,加藿香10g,淡竹叶10g,六一散10g,清暑利湿。
外治疗法
1.银屑病进行期外用药宜温和,选用《医宗金鉴》黄连膏(黄连9g,当归15g,黄柏9g,生地黄30g,姜黄9g,麻油360g,黄蜡120g)涂搽患处,早晚各1次。
2.静止期皮损肥厚,外治宜先药浴再涂药。药浴有去除皮损表面鳞屑,软化皮损,流通气血,疏启毛孔的作用,药浴后马上涂搽药膏,能促进药物吸收。药浴常用药:土大黄、苦参、秦皮、土槿皮、紫花地丁、野菊花等。煎汤,调温后泡浴,每次20min,每日1次,浴后涂搽黄连膏,或《医宗金鉴》润肌膏。
3.阴亏血燥证,选用《医宗金鉴》润肌膏(当归15g,紫草30g,香油120g,奶酥油60g,黄蜡15g)涂搽,早晚各1次。
4.血热湿热证,选用青黛膏(青黛25g,石膏粉50g,滑石粉50g,黄柏粉25g,凡士林600g)涂搽患处,早晚各1次。
治疗体会
1.治疗银屑病的疗程比较长。一般初发病例需要治疗2个月左右,复发病例需要治疗3~4个月,反复发作者疗程更长。由于疗程长,加之本病易复发,患者需长期服药,因此治疗尽量选用毒副作用小的药物。
2.在数月的治疗过程中,患者的证候不是一成不变的,辨证用药也要随时调整。如患者在治疗银屑病期间不慎感冒,出现鼻塞流涕、咽痛、咳嗽等症状,应及时改用银翘散等加减治疗。一个处方连服数月不变,非但疗效不好,还可能出现副作用。
3.银屑病的根本病机是血热。血分蕴热在银屑病发病中贯穿始终。病程长皮损表现为暗红色斑块,不是单纯的血瘀,是血分热盛,煎熬津液而成瘀,治疗应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皮损迁延日久,颜色变为淡红色,干燥脱屑,是血热蕴久,耗伤阴血而化燥,但血分热邪尚未完全清解,治疗应凉血益阴,养血润燥兼顾。
4.银屑病的皮损有多层银白色的鳞屑,干燥瘙痒,此为血热生风化燥所致。可选用苦参、白鲜皮、白蒺藜、夜交藤等祛风止痒药,不要用大量的辛温发散之品。
5.治疗银屑病的方药多寒凉。每次患者复诊时,一定要问饮食、二便、妇女月经情况。如患者服药后胃脘胀痛不适,应适当减少苦寒之品,并嘱患者不要空腹服汤药,可饭后1~2h服药。女性患者月经前可酌加当归、香附等调经之品。
6.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银屑病若过度治疗,如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虽近期皮损消退快,但停药后病情会反弹加重,远期疗效差。因此,为患者长期健康考虑,尽量不要用这些药。皮损少的患者,只需外用药治疗。
7.如前所述,银屑病与中医的牛皮癣不是一个病。中医古籍中有很多治疗牛皮癣的外用药,有些刺激性很强,不能用来治疗银屑病。特别是进行期的皮损不能用刺激性强的外用药,否则皮损会加重扩大,泛发全身,甚至由寻常型转变成为红皮病型。
8.银屑病的诱发因素很多,有些是很难完全避免的。遗传因素、感冒、精神紧张、意外刺激、辛辣发物、皮肤外伤、染发等都可诱发加重银屑病。因此“能根治银屑病”的宣传是虚假的不可信的。
减少复发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要不感冒,加强锻炼,增强自身抗病能力;二要心情好,积极乐观,心态平和,避免过度紧张劳累;三要吃得对,忌食辛辣发物,戒烟戒酒;四要睡得着,按时作息,不要熬夜;五要排得畅,多喝白开水,每日定时排大便,使体内代谢废物、热毒湿浊之邪及时排出体外。
(查看评论) |
Copyright © 2012 - www.xuewei36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人体穴位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