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鼻渊又称脑崩(见《外科大成》卷三)、脑渗(见《医学准绳六要》)、脑泻(《普济方》卷五十七)、历脑[1]、控脑痧[1]、控脑砂(见《医宗金鉴》卷六十五、《外科大成》卷三),相当于西医的急性鼻窦炎、慢性鼻窦炎[1],多见于急性鼻炎、慢性鼻炎、急性鼻窦炎、慢性鼻窦炎、急性副鼻窦炎、慢性副鼻窦炎,亦可见于重症慢性鼻膜炎。
鼻渊(sinusitis)鼻渊为病名[2]。出《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俗称脑漏(见《景岳全书·鼻证》)、又称脑崩(见《外科大成》卷三)、脑渗(见《医学准绳六要》)、脑泻(《普济方》卷五十七)、历脑[1]、控脑痧[1]、控脑砂(见《医宗金鉴》卷六十五、《外科大成》卷三)。是指以鼻流浊涕,量多不止为主要表现的鼻病[3]。因涕下不止如淌水而得名[2]。是鼻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1]。
《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胆热移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不止也。”继《黄帝内经素问》之后,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论述也较多,并根据《黄帝内经素问》对其病机、病位、症状及“脑渗为涕”的论述,故又有“脑漏”、“脑渗”、“历脑”、“控脑痧”等病名[1]。
《外科正宗》卷四:“脑漏者,又名鼻渊。总由风寒凝入脑户与太阳湿热交蒸乃成。其患鼻流浊涕,或流黄水,点点滴滴,长湿无干,久则头眩虚晕不已。”
鼻渊患者鼻流浊涕,如泉下渗,量多不止[1]。常伴有头痛目胀、鼻塞不闻香臭、嗅觉减退,日久则头晕易倦、健忘、反应迟钝等[1][4][4]。
鼻内肌膜红赤或淡红肿胀,眉间或颧部有压痛。
鼻渊发病率高,影响工作、学习,甚至可引起严重并发症,导致不良后果,故应积极防治[1]。
具体证治详见鼻渊条。
(查看评论) |
Copyright © 2012 - www.xuewei36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人体穴位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