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黄·脾虚湿困证(yin jaundice with syndrome of damp retention due to spleen deficiency[1])是指脾虚湿滞,以面目及肌肤淡黄,甚则晦暗不泽,肢软乏力,心悸气短,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濡细等为常见症的阴黄证候[2]。
阴黄·脾虚湿困证患者常见以下症状:
患者面目及肌肤淡黄,甚则晦暗不泽,肢软乏力,心悸气短,便溏,舌质淡苔薄,脉濡细[3]。
这是黄疸日久,脾虚血亏,湿滞残留的表现[3]。
阴黄·脾虚湿困证治宜健脾养血,利湿退黄[3]。
阴黄·脾虚湿困证患者常吃黄芪、生姜、白术、当归、白芍、甘草、大枣、茯苓、党参等好得快[3]。
建议阴黄·脾虚湿困证患者使用以下食疗方进行食疗[3]:
1.黄苠猴头汤(《保健药膳》):猴头菌150g,黄芪30g,嫩鸡肉250g,油菜心100g,清汤750g,精盐5g,料酒15g,葱20g,生姜15g,味精、胡椒面各少许。将猴头菌冲洗后,放入盆内用温水发胀,约30分钟,捞出削去底部的木质部分,洗净切成0.2cm厚的大片,将发猴头菌的水用纱布过滤待用;黄芪洗净,切斜片;鸡肉剁成约3cm长、1.5cm宽的长方块;葱切段,姜切片;油菜心用清水洗净待用。锅烧热下入猪油,投入姜、葱、鸡块煸炒后,放入精盐、料酒、发猴头菌的水、黄芪和少量的清汤,用武火烧沸后再用小火烧约1小时,然后下人猴头菌片再煮10分钟。先捞出鸡块放在碗内,再捞出猴头菌片盖在上面。汤中下入油菜心、味精、胡椒面,略煮片刻即成。
2.猪蹄黄芪通草汤:猪蹄1只,黄芪30g,通草10g。把猪蹄用慢火煮6小时,晾凉,然后把上面的油去掉,加入黄芪、通草再煮半小时,捞出黄芪、通草,吃肉喝汤。
黄疸(jaundice[1][4])为病名[5]。是指以面目发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4]。古代亦称黄瘅[6][5]。目睛黄染尤为黄疸的主要特征[7]。主要由脾湿胃热、熏蒸肝胆、胆液不循常道而溢于肌肤所致[6]。黄疸有属阴属阳,在脏在腑之分[5]。《临证指南医案·疸》:“黄疸,身黄目黄溺黄之谓也,病以湿得之,有阴有阳,在腑在脏。阳黄之作,湿从火化,瘀热在里,胆热液泄……熏蒸遏郁,侵于肺则身目俱黄,热流膀胱,溺色为之变赤,黄如橘子色,阳主明,治在胃。阴黄之作,湿从寒水,脾阳不能化热,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肤,色如熏黄,阴主晦,治在脾。”
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6][5]。阴黄是指湿浊留滞,正气不足,以病程长,皮肤巩膜黄色晦暗如烟熏为主要表现的黄疸病[1]。由脾胃虚寒、寒湿内阻,或肝郁血瘀所致,病程长,病势缓[3]。历代又有五疸、三十六黄、黄疸二十八候等分类法[5]。
《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
《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
黄疸病应早发现,早治疗。《金匮要略·黄疸病》提出:“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为难治。”这说明黄疸病经过妥善治疗,一般在短期内,黄疸即可消退。如果正不胜邪,病情反而加剧者,则较为难治。
黄疸在急性期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黄疸可见于西医的肝细胞损伤、坏死,各种原因引起的胆道阻塞、胆汁郁滞及溶血性黄疸等[5]。胆源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等均属“黄疸”范畴。急慢性肝炎、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症、肝硬化等疾病,伴有黄疸证候者,可参照治疗[8]。
现常将黄疸分为阳黄(包括热重于湿证、湿重于热证、湿困脾胃证、湿热兼表证、肝胆湿热证、胆腑郁热证等证)、阴黄(包括寒湿证、血瘀肝郁证、湿热蕴结证、肝脾不调证、阳虚寒凝证、脾虚湿困证等证)进行辨治,详见黄疸条。
(查看评论) |
Copyright © 2012 - www.xuewei36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人体穴位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