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注
三阴交穴 足三里穴 涌泉穴 太溪穴 太冲穴 迎香穴 肾俞穴 血海穴 关元穴 风池穴 中脘穴 阴陵泉穴 肩井穴
人体穴位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养生 > 儿童养生

中医药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小儿肾病综合征疗效好

时间:2012-12-05 10:25:33   来源:人体穴位网  作者:www.xuewei360.com

三、激素治疗过程中其他症状的处理

(1) 激素使用后出现肥胖、高血脂时,可在上述辨证论治方药中,加用山楂、炒麦芽玉竹降脂。

(2) 激素治疗过程中出现胃肠功能紊乱症状,以致胃气不和、纳食减少、吐酸、呕恶、舌质淡苔黄、脉弦等征象者,可选左金丸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3) 血液呈高凝状态,血浆蛋白低,凝血机制紊乱,容易形成血栓者,临床表现有面色黎黑、舌有瘀点、瘀斑、脉涩等症状,可在辨证选用上述药物中,加用活血化瘀之品;对病程短、病情轻者,以丹参、益母草泽兰为主;对病程长、病情重者,可加用破血消积药,如桃仁土鳖虫、炙大黄等。(4)继发感染者,其主症见:疮疡、恶寒发热,常见咽干,目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腻,脉滑数,可酌加清热解毒之品,如五味消毒饮。

四、肾病患儿的生活调摄

俗话说:“三分病,七分养”对于肾病患儿的调护尤为重要。一些家长认为肾病综合征患儿尿中排出了大量的蛋白质,进一步引起血中蛋白质减少,那么多吃鸡蛋、牛奶等高质白质饮食是否对病情更有利呢?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过多的食物蛋白摄入,在病未缓解时,只是尿中排出更多的蛋白,而且可能由于蛋白质的过度负荷,加重肾脏的损害。因此,目前主张适量蛋白饮食,同时供给适量的能量。一般肾功能正常的肾病患儿,鉴于尿中长期丢失大量蛋白及小儿生长发育的需要,膳食中蛋白质的摄入量宜占每日总热量的8%~10%,或每天1.2~1.8 克/公斤。伴有肾功能不全者宜减至每天0.5 克/ 公斤,所给的蛋白质以优质蛋白(乳、鱼、蛋、禽、牛肉等)为宜,三餐中蛋白质量的分配应重点放在晚餐。此外,在应用皮质激素治疗过程中,患儿食欲异常亢进,往往过度摄食致体重猛增,可能发现肝大、脂肪肝,对这些患儿热量摄入应适当控制。然而,对于肾病患儿的饮食要求又不是千篇一律的,当肾病综合征患儿显著水肿和高血压时,应短期严格限制水钠摄入,病情缓解后不必限盐。绝对限盐可导致患儿乏无力、恶心、呕吐,尤其是夏季,严重者可造成低钠综合征甚至于休克、惊厥。在规范服用药治疗的同时要注意调整患儿的饮食结构。一般患儿肾病活动期每日需给食盐1~2 克,可以采用低盐(每日2克)市售酱油每10ml约含钠盐2克,不仅可以避免发生低钠症现象,并可提高食欲。以保证生长发育的需要。

饮食中一些含钠较高的食物如牛肉干、牛肉松、虾皮、海参、松花蛋、咸鸭蛋、方便面、油条、榨菜、紫菜、腌雪里红等应该禁食。患儿父母在家要掌握疾病复发的直观症状,如尿中突然出现大量泡沫,尿颜色、性状及尿量的改变,颜面部出现水肿,饮食减少,乏力、发热等,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此外还要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1. 坚持小儿肾脏专科门诊随访,以利于长期观察,最好治疗缓解后随访5年。

2. 定期复查血液生化(肾功能等)、尿常规以判断药物效应及病情的变化和恢复,便于随访时调整治疗方案。

3. 日常生活方面,冬天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夏天注意防暑。患儿应少去公共场所或人多的地方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感染。用药后督促患儿多饮开水漱口以预防口腔溃疡。应补充足量的钙盐和维生素D,防治骨质疏松和低钙血症。

4. 有感染应避免盲目在不征求医师同意的情况下使用抗生素,尤其是肾毒性抗生素,避免大剂量或不合理使用利尿剂。盲目利尿求一时之快往往带来低血容量休克、血液高凝状态及血栓形成。

5. 治疗中首先使用的糖皮质激素有严格规定的剂量、疗程,不应中途自行减量或停药。有些病例对激素高度敏感,一经治疗尿蛋白减少、浮肿消失,此时如“见好就停”,只看表面现象盲目减量或停药往往造成病情反复或复发。

五、小结

综上所述,在治疗小儿肾病综合征时,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尤其注重激素治疗过程中的中医药六辨证施治,及对患儿日常生活的护理,往往收到较好的效果。其优势主要表现在: (1)减少不良反应:如用滋阴清热之品可减少与皮质激素作用引起的医源性柯兴征的发生;益气填精温阳之品可防止免疫抑制剂对骨髓及机体正常免疫力的过份抑制;和胃健牌之品能减少免疫抑制剂对胃肠道的刺激。(2)能够巩固疗效,减少复发。(3)能够缩短疗程,尤其是缩短激素、利尿剂、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时间,减少使用剂量,加快尿蛋白阴转,值得临床医师的重视和接受。

 

共2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查看评论

评论:中医药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小儿肾病综合征疗效好

首页 | 高级搜索 | 联系我们 | 信息反馈 | 网站地图 | 返回顶部 | RSS订阅

Copyright © 2012 - www.xuewei36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人体穴位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