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注
三阴交穴 足三里穴 涌泉穴 太溪穴 太冲穴 迎香穴 肾俞穴 血海穴 关元穴 风池穴 中脘穴 阴陵泉穴 肩井穴
人体穴位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食疗 > 内科食疗

哮喘和过敏性鼻炎患者的食疗

时间:2012-12-04 18:22:35   来源:人体穴位网  作者:www.xuewei360.com

1.过敏性鼻炎和哮喘患者必须注意保暖,特别是在春秋季节变换之时,忌贪晾或受晾以免诱发过敏性鼻炎和哮喘发作。同时必须注意,不可冒雨淋湿,雨后受晾更易发病。一般来说,在盛夏季节,不要涉水游泳,以免水湿外侵,困围肌肤而影响到肺的功能。

2.增强体质锻炼,保持起居有节,晨起在空气新鲜处散步或慢跑、打拳、做呼吸操,从而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抵抗外邪侵袭,可预防过敏性鼻炎和哮喘发作。

3.在工作环境、生活环境中必须避免刺激性气体以及有毒物质,这对有过敏性体质的过敏性鼻炎和哮喘患者尤为重要。对煤炭燃烧时的气味、油漆、汽油等有毒气味及挥发性强的化学物质要避免接触。另外,过敏性鼻炎和哮喘患者应戒除烟酒。

4.过敏性鼻炎和哮喘患者在发作期用药,目前西药主要是以抗炎、解痉、抗过敏为基本原则。常用的有激素类、茶碱类、β受体激动剂、肥大细胞膜稳定剂以及抗过敏制剂。习惯上为了预防和控制继发感染,我们在临床上亦应用些抗菌素。目前在临床上皮质类固醇制剂,特别是局部吸入糖皮质激素制剂应用较广泛。但是这些药物应用均应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5.其他类型的鼻炎和哮喘,如肥厚性鼻炎和哮喘、萎缩性鼻炎和哮喘、药物性鼻炎和哮喘、血管舒缩性鼻炎和哮喘、妊娠期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等,均要针对病因和体质的变化来综合治疗,这里就不详述。

6. 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的发作既可以是单纯性的,亦可以是同其他疾病混合而发作,而伴发疾病既可能是诱发过敏性鼻炎和哮喘发作的原因,亦可能是过敏性鼻炎和哮喘发作后的结果,故我们在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饮食治疗)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的同时,亦要对伴发疾病进行治疗。

食疗原则

1.过敏性鼻炎和哮喘患者在饮食上宜清淡,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如萝卜、刀豆、丝瓜、及梨子、苹果、橘子、枇杷、葡萄、核桃等。蜂蜜、麦芽糖亦佳。

2.饮食忌慎 忌食海腥油腻,如虾(尤其是海虾)、蟹(梭子海蟹)、桂鱼、黄鱼、鲫鱼及肥肉、猪油。动物内脏亦应少食。慎食雪里蕻、芹菜、酒酿等发物。平时饮食甜咸冷热均要适度,辛辣之品刺激咽部,引发剧咳、呛咳、过敏性鼻炎和哮喘,应慎服。香烟、饮酒等嗜好应戒除。

3.选择食疗时,必须认真仔细,力所能及,耐心服用,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应用,切不可半途而废。

食疗方法

(一)、过敏性鼻炎和哮喘发作期

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的发作大都有明显的季节性,大部分患者在5月和10月春秋两季变换之时好发。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这些时节花粉、尘埃、虫螨、兽毛等在空气中浓度增高,过敏性鼻炎和哮喘患者吸入后引起过敏反应。中医认为肺为娇脏,不耐寒热,喜润恶燥,喜清恶浊。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当机体感受六淫之邪时,首当其冲就是肺。肺主皮毛,外感六淫,肺气宣降失司,气机不畅,则有鼻塞、鼻痒、喷嚏、流清鼻涕和咽痒、甚至咳嗽、气喘等一系列症状。

根据临床症状及舌象、脉象可分为两型。

1.寒性过敏性鼻炎和哮喘 表现为遇到冷空气打喷嚏、流清鼻涕、鼻塞、鼻痒、眼痒流泪、咽痒咳嗽,畏寒,甚至痰鸣,气急,痰色白、泡沫,喜热饮,四肢冷。饮食治疗必须采用温热性食物及药物,温散寒邪,宣肺通气,止咳平喘。

1.杏仁豆腐汤 宣肺散寒平喘

原料 杏仁15克,麻黄30克,豆腐125克。

单味性能与功效 麻黄性温,味辛;杏仁性平,味苦、甘、涩,均入肺经,宣散肺中邪气。豆腐补中健脾,且能调和药性。

制作及服法 杏仁、麻黄、豆腐放入锅内,加水文火煎煮1小时,去除药渣,吃豆腐饮汤,早晚分食。

2.桃仁饼 活血通络,宣肺化痰。

原料 桃仁6克,杏仁6克,白胡椒6克,生糯米10克,生鸡蛋2只。

单味性能与功效 杏仁性平,味苦、甘、涩;桃仁性温,味甘、辛,两药并用活血通络,温肺化痰。白胡椒性温,味辛,托邪外出。生糯米引诸药入肺经,以宣肺平喘。

制作及服法 上述药共研为细末,用鸡蛋清调匀,外敷双脚心(涌泉穴)和双手心(劳宫穴),每周三次,隔日敷,注意皮肤过敏情况而适当调整疗程及时间,此方法对儿童过敏性鼻炎和哮喘较好。

3.芝麻丸 补肾散寒,调和脾胃,此方对老年性过敏性鼻炎和哮喘并有经常性便秘尤宜。

原料 芝麻250克,生姜125克,冰糖、蜂蜜各125克。

单味性能与功效 芝麻性凉,味甘,补肾强身,润燥通便。生姜性温,味辛,温肺祛寒。冰糖调中。蜂蜜润五脏。

制作及服法 将芝麻炒熟研细与姜汁(生姜捣汁去渣)混合浸拌,再炒,冷却后与蜂蜜混合拌匀,置瓶中,每日早晚各服一次。

共2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查看评论

评论:哮喘和过敏性鼻炎患者的食疗

首页 | 高级搜索 | 联系我们 | 信息反馈 | 网站地图 | 返回顶部 | RSS订阅

Copyright © 2012 - www.xuewei36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人体穴位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