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脾穴
【又名】 脾土、脾经、脾。
【位置】 拇指桡侧,赤白肉际,拇指尖至拇指跟处(参图)。
【操作手法】操作者用左手拇指和食指稳定住小儿的左手拇指,使之相对暴露、稳定,蘸滑石粉推之。从拇指尖推至拇指跟叫推脾土、补脾土、补脾(参图);从拇指跟推至拇指尖叫清脾土、清脾、泻脾;从拇指尖至拇指跟之间往来推之叫做清补脾。
[操作频率] 一分钟120—240次。
[操作次数] 80——500次。
【功 效】补脾,清脾。
【主 治】
①补脾:治疗脾虚所致的腹泻、呕吐、厌食、痢疾及肺虚喘嗽,气虚感冒。
②清脾:除湿热,化痰饮,治黄疸、恶心、呕吐。
③斑疹不透:疹色不红,多属脾虚,可补脾土,以托毒透疹。
【其它说明】古代医家及近几年医籍对脾穴的位置及操作方法主要有两种观点:
① 位置 :拇指桡侧,赤白肉际,拇指尖至拇指跟处为脾穴;拇指螺纹面也为脾穴。
② 操作手法:;旋推拇指螺纹面为补脾;屈拇指,沿拇指桡侧赤白肉际处,从拇指尖推至拇指跟也为补脾土。
(2)胃穴
【又 名】胃经,胃。
【位 置】 鱼际外侧,赤白肉际之间,拇指跟至腕横纹处(参图)。
【操作手法】操作者用左手拇指和食指稳定住小儿的左手拇指及鱼际,使之相对暴露、稳定,用右手拇指蘸滑石粉推之。从拇指跟推到腕横纹叫补胃(参图);从腕横纹推至拇指跟叫清胃、泻胃;从拇指跟到至腕横之间往来推之叫做清补胃。
【操作频率]】一分钟120—240次。
【操作次数】 80——500次。
【功 效】清胃,和胃,补胃。
【主 治】 因胃气不和引起的腹泻、呕吐、嗳气、呃逆、嘈杂、烦热。
【其它说明】古代医家及近几年医籍对脾穴的位置及操作方法主要有两种观点:
① 大部分观点认为胃虚不用补法,以补脾替代,也有补胃的观点。临床实践中大都脾穴与胃穴同时补或同时清。
② 胃穴的位置也有在拇指掌面第一节之说。
(3)肝穴
【又名】肝木、肝经、肝。
【位置】 食指螺纹面,从食指尖到食指跟处(参图)。
【操作手法】操作者用左手稳定住小儿的左手食指,使之相对暴露、稳定,用右手蘸滑石粉推之。从食指跟推到食指跟叫清肝(参图);从食指跟推到食指跟叫补肝;从食指跟到食指跟之间往来推之叫做清补肝。清肝。
[操作频率] 一分钟120—240次。
[操作次数] 80——200次。
【功 效】清肝,养肝。
【主 治】 ①清肝:可治肝火所致的发热、咳嗽、惊悸、小儿夜啼。
②清肝法一般不用,多用补肾或清清补肝代之。
【其它说明】
① 有的书说肝穴的位置食指第一节螺纹面,临床实践大都是从食指跟推到食指跟或从食指跟推到食指跟,为清肝或补肝。
② 有旋推食指螺纹面为补肝之说。
③清肝,清肺和天河水穴是三个退热的关键穴位,临床中应予重视。
(查看评论) |
Copyright © 2012 - www.xuewei36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人体穴位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