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海穴】
1、取穴:在脐下腹中线1寸五分处是穴。
2、功能:补益脏真,故元气,回生气,壮肾阳。气海为气血之会,呼吸之根。藏精之所,生气之海,下焦重要穴。灸之得法,有温下振阳,大补元气之功能。其犹如釜底增薪,故能加强膀胱之气化,使膀胱之水化气上升布达周身,洒陈五脏
六腑。
3、主治:下焦虚冷之气上冲心腹,呕吐不止,阳虚不足,气喘不能卧,症瘕结块,妇人赤白带下,月经不调,绕脐痛,阴证伤寒,四肢厥冷,中风中气,小儿遗尿等症。
《明堂》:少腹疝气游行五脏,腹中切痛,卧善惊。
《图翼》:呕吐不止,又阴症伤寒,卵缩,四肢厥冷。
《针灸要诀与按摩十法》:伤寒饮水过多,腹胀肿,气喘,心下痛,冷病面赤,脏虚气惫,真气不足,一切气疾久不差,肌体赢瘦,四肢力弱,奔豚七疝,小肠膀胱症瘕,结块壮如覆杯,腹暴胀,按之不下,脐下冷气痛,中恶脱阳欲死,阴疝卵缩,四肢厥冷,大便不通,小便赤,卒心痛,妇人临经行房赢瘦,崩中赤白带,月事不调,产后恶露不止,绕脐疠痛,闪着腰痛,小儿遗溺,得气则泻,泻后宜补之。
《针灸治疗学》:治神经衰弱,精神病,忧患症等有效,并能医治所谓下元不足,真气不足,阳脱虚冷,下焦虚冷等。因此对于慢性疾病多用之。如肠炎、慢性腹膜炎,肾脏疾病,子宫疾病,不孕症,阳痿,夜尿,腰疼等,它的应用范围极广,特别是在患阑尾炎时,灸此穴30-40壮,有消除右髂窝激痛的显著效力,在肠炎腹泻剧烈时,将水分和此穴灸30-50壮,常常可以立刻见效。
【
中脘穴】
1、取穴:在脐下四寸处,即剑突尖下与脐中间是穴。
2、功能:强胃健脾,化湿理中,升阳益气。
3、主治,:太乙神针临证录》心下胀满,饱食不化,噎膈逆气,翻胃呕吐,赤白痢疾,伏梁痞块,面色萎黄,消化不良等疾。
《甲乙经》:心下大坚,中脘主之。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中脘主之。伤忧捐思气结,中脘主之。腹胀不通,寒中伤饱,食欲不化,中脘主之。小肠有热,溺赤黄,中脘主之,溢饮肋下坚痛,中脘主之。治小儿暴痫者,身体正直,如死人及腹中雷鸣,灸中脘及脐中上下,两旁各1寸凡六壮。心痛坚烦气结灸中脘百壮,心腹主病,坚满烦痛,忧思结气寒冷,霍乱心痛,吐下食不消,肠鸣泄痢灸中脘百壮,腹中雷鸣相逐,食不化,逆气,灸太仓七壮。
《扁鹊心书》:气厥尸厥灸中脘五百壮。急慢惊风,灸中脘四百壮,产后血晕灸中脘五十壮。妇人无故风搐发昏,灸中脘五十壮。呕吐不食,灸中脘五十壮。妇人卒厥,凡无故昏倒,乃胃气闭也,灸中脘即愈。《针灸要诀与按摩十法》五膈喘息不止,腹暴胀,中恶脾痛。饮食不进,翻胃赤白痢,寒痹气心痛,伏梁心下如覆杯,心膨胀,面色萎黄,天行伤寒,热不已,湿疾先腹痛,先泻,霍乱泻出不知,食饮不化,心痛身寒,不可免仰,气发噎。疏曰:腑病治此。东坦曰:气在肠胃者,取之是足太阴阳明,不下,取三里、章门、中脘。
《针灸真髓》:泽田健氏善于治疗子宫左屈或后屈,治左屈灸左手阳池,后屈灸中脘均可立愈,屡试屡验。灸前,脐的左侧压时觉痛,关元附近有空虚感,灸阳池、中脘后,脐左立即不痛,关元附近也觉得充实了,这是子宫转正的征兆。的确有神效。但子宫转正以后,经过一些时候,还是会左屈或后屈的,应该继续天天施灸,使肌肉习于正常,使可以永久固定于正常的部位上了,否则是不易收效的。
《马氏温灸法》:中脘的主治已不胜枚举,要言之,灸中脘有清除胃肠淤滞,开启强壮脾胃之效用,肠胃清则五脏
六腑之瘀滞有倾泄之途,脾胃健则五脏六腑生化有源。因此,中脘实为治疗一般慢性病之必要灸穴,急症亦多用。
附注:此穴是手太阳
小肠经,手少阳
三焦经,足阳明
胃经,
任脉四脉之会,又是胃之
募穴六腑之会。凡腑病皆可治之,又中脘为中焦之主穴,旁通四肢,有化食化痰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