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仁别称杏核仁、杏子、木落子、苦杏仁等,是蔷薇科杏的种子,分为甜杏仁和苦杏仁两种,具有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的功效,但是在食用的时候也有一些禁忌,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杏仁和什么不能一起吃吧!
杏仁和什么不能一起吃
1、富含饱和脂肪酸的食物
杏仁是一种坚果食物,富含脂肪酸,本身不好消化,每100克杏仁中含有的脂肪为45克,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不饱和脂肪酸,食用其他的富含饱和脂肪酸的油脂会降低杏仁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吸收量,降低杏仁的营养价值。
富含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有:美乃滋、蛋黄酱、奶油、奶茶、糕点、猪肥肉、油炸食品等。
2、富含草酸的食物
杏仁中矿物质含量也比较高,正常食用可以补充矿物质,如果是吃杏仁的时候再食用了其他富含草酸的食物,草酸会和杏仁中的钙镁离子发生沉降反应,加重消化负担,降低营养价值,因此不建议一起食用。
富含草酸的食物有:巧克力、咖啡、葡萄、李子、布林、菠菜、荠菜等。
3、富含鞣酸的食物
杏仁中的蛋白质含量丰富,高于常见的用于补充蛋白质的鸡蛋,和富含鞣酸的食物一起大量食用,会生成一些不好消化的络合成分,加重肠道的负担,降低蛋白质的吸收量。
富含鞣酸的食物有:柿子、石榴、葡萄、提子、李子、酸布林、茶叶、野梨、芋杆等。
4、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杏仁中还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成分是淀粉,食用会促进人体分泌消化液,而杏仁中脂肪和淀粉都要在肠道中消化吸收,吃了杏仁再吃一些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大量食物再胃中堆积,导致胃酸上涌,影响身体健康。
富含蛋白质的食物:鸡蛋、鱼虾、花生、芝麻、开心果、腰果、吊瓜子、鹌鹑蛋等。
5、含有维生素C分解酶的食物
杏仁中的维生素C含量很高,比一些新鲜水果和蔬菜都高,如果和生的、含有维生素C分解酶的食物一起咀嚼食用,维生素C分解酶会作用于杏仁中的维生素C,降低杏仁的营养价值。
富含维生素C分解酶的食物有:南瓜、胡萝卜、黄瓜等。
杏仁的功效与作用
【性味】味苦,性微温。
【归经】肺、大肠经。
【功效】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用于咳嗽气喘、胸满痰多、血虚津枯、肠燥便秘等症。
1、苦杏仁能止咳平喘,润肠通便,可治疗肺病、咳嗽等疾病。
2、甜杏仁和日常吃的干果大杏仁偏于滋润,有一定的补肺作用。
3、杏仁还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和多酚类成分,这种成分不但能够降低人体内胆固醇的含量,还能显著降低心脏病和很多慢性病的发病危险。
4、杏仁还有美容功效,能促进皮肤微循环,使皮肤红润光泽。
5、杏仁还有抗肿瘤作用,杏仁抗肿瘤作用主要是由于苦杏仁中含有一种生物活性物质--苦杏仁苷,可以进入血液专杀癌细胞,而对健康细胞没有作用,因此可以改善晚期癌症病人的症状,延长病人生存期。同时,由于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因此可以抗氧化,防止自由基侵袭细胞,具有预防肿瘤的作用!
杏仁的食用方法
1、杏仁豆腐
【材料】杏仁150克、冻粉100克、山楂糕20克、黄瓜皮25克、西红柿25克。淀粉50克、白糖20克。
【做法】①杏仁放入水中浸泡片刻,剥去皮,砸成细泥,然后用细纱布拧出汁,放入碗内。②汤锅洗净放火上,加清水,浸泡的冻粉,用小火熬煮化后,加入淀粉、杏仁汁、白糖、煮沸后倒入盘内,冷却后切成块。③将山楂糕、黄瓜皮、西红柿均匀成细丝,摆在杏仁豆腐上。
2、红薯杏仁
【材料】杏仁100克,红薯干20克,糖200克。
【做法】①锅中放入少许水,放入糖用中高火加热6-7分钟,把糖炒成粘稠状。②放入杏仁,再炒1-2分钟,将糖完全裹在杏仁上,出锅。③将出锅的杏仁倒入盘中冷却。④待杏仁完全冷却后与红薯干拌起来即可食用。
3、麻辣杏仁
【材料】杏仁200克,干辣椒,花椒,生姜4片,八角,盐,白糖,植物油200毫升。
【做法】①温水浸泡大杏仁,加入花椒、生姜、八角一起浸泡约半小时。②浸泡好的杏仁剥去外皮,控干水分。③取锅加入植物油,油温5成热时,倒入大杏仁炸至微黄。④另取锅,将切丝的干辣椒和花椒放入锅中干炒出香味,倒入炸好的杏仁翻炒3分钟,调入白糖和盐翻炒均匀后出锅晾凉即可食用。
4、草莓杏仁茶
【材料】草莓10粒,杏仁20粒,香蕉一根,蜂蜜适量,纯净水10毫升。
【做法】①草莓洗净,对半切开。②香蕉切成小段。③把草莓和香蕉统一放到搅拌机里。④倒入大杏仁。⑤兑上适量蜂蜜,约20毫升。⑥加入水。⑦搅拌机打碎搅拌均匀即可。
5、杏仁茶
【材料】杏仁200克、糯米100克、冰糖10克
【做法】①杏仁用清水浸泡10分钟,撕去外面的果皮。糯米淘洗干净后浸泡5-8小时。②将泡好的糯米、杏仁一起放入搅拌机内,加入200毫升左右的清水,用低速搅打,直到颜色变得奶白。③将打好的杏仁茶倒在漏网,过滤好的汁留在汤锅中,加入冰糖,用小火慢慢搅拌至冰糖溶化即可。
通过上文的介绍,大家对于杏仁的吃法及功效一定有了更深的认知,杏仁是种营养物质十分丰富的干果,但是也会有点热气,所以除了食物相克外,我们适量食用即可,否则很容易引起上火导致咳嗽、口腔溃疡等。
(查看评论) |
Copyright © 2012 - www.xuewei36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人体穴位网 版权所有